近18万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调研:这3个问题最突出

发布时间:2024-10-09 07:39  浏览量:1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李珍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近日发布的浙江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一项最新调研结果显示,学龄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障碍患病率为17.5%。其中,男性、年幼儿童和发达地区儿童的患病率较高。

研究学者对过去十年间,全国范围内近18万名学龄儿童青少年进行了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荟萃分析后发现三大特点:小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睡眠,占比25.2%,其次为抑郁和焦虑;初中生的最严重问题是焦虑,占比27.0%,其次为抑郁和自残;高中生的抑郁占比最高,为28.0%,焦虑和睡眠问题排在其后。

从经济上看,2017年,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障碍的直接(如心理健康治疗费用)和间接(如生活质量和学习能力损失、患者家庭经济损失)经济负担总计达到11910亿。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疫情不利影响的滞后;家庭不和睦导致的安全感缺乏;父母期望值过高造成的心理压力;课业难度增加导致的学习压力;与校园有关的负面舆论,致使学生因缺乏安全感而焦虑等。

肖震宇说,研究者在文中提到,培养乐观、韧性、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营造支持性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建立有弹性的社会生态系统等,对于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远离心理疾病有益。其中,针对不同成长阶段,家长的心理支持各有侧重:

小学阶段,重在陪伴。小学的课业难度不高,父母最好每天抽出30分钟或1小时陪孩子做作业、进行家庭阅读或户外活动等,可以有效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特别是睡前陪伴,有助孩子安然入眠。

初中阶段,当好“教练”。这个阶段学业压力开始加大,学习上的不适应可能导致紧张、焦虑。进入青春期,男生面临遗精、女生面临月经初潮等生理变化,由此带来的害羞、害怕等情绪也易让孩子躲避他人、自我孤立。这时,父母需要成为“教练”,教孩子正确使用书籍、网络等途径寻找解题方法和思路。对于青春期的心理问题,不必直接询问,可在聊天时,分享自己当年的苦恼以引发孩子兴趣,主动讲述自己遇到的困惑。

高中阶段,做好后勤,充当“高参”。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也就是要找到“我是谁”“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的时期。父母应扮演好“军需官”和“参谋”的角色,保障后勤,只提建议,在合理合法范围内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替他们做主。同时,帮助孩子发现自身闪光点,发扬长处,培养乐观、自信、坚韧、感恩的积极品质,自主克服学习上、人际关系上的困难。

肖震宇特别提醒,父母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言传身教的效果。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严重情绪问题,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就要主动带孩子看心理医生,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不要因为病耻感而延误病情。▲

责编:邓玉

主编::张芳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