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饱受留守痛苦,极乐世界成了我唯一依怙!

发布时间:2024-10-11 21:09  浏览量:1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年)》中说到:“留守儿童的烦乱指数和迷茫指数,都比非留守儿童高。长久缺失亲子交流,他们孤独、敏感、自卑,对前途不明确,甚至感到悲观。

熟悉我的人也知道,我儿时曾经做过好多年的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印象中是在5岁、6岁、7岁时,而这段时期,恰恰是对留守儿童伤害最大的时期。

我这一生命运的开局,就是凄凉的,或者说是相当凄凉。从我懂事开始,我就做了留守儿童,我便体会不到什么叫父爱和母爱。普通的留守儿童,可能他能够体会到一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爱,但可惜我都没有。我做留守儿童时,是彻底让我感觉,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多余的!

爷爷奶奶根本不喜欢我,在他们家住一年,他们唯一给我吃过最好的一个食物,就是有一天分吃东西时,也给了我一个鸡蛋。在他们家吃饭,似乎我从来没有吃过鱼和肉。住他们家一年,竟然我住成身体营养不良,还要到医院去打针吃药。然后父亲回家的时候,我爷爷奶奶竟然还要向他们报销医药费。

在爷爷奶奶身边,扪心自问,我从来没有体会过一丝一毫的亲情,感觉似乎我和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在他们家时,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有人送了一篮枇杷给我爷爷。他出门后,表弟和我一起去吃了几颗。被爷爷回来时发现,他不骂表弟却只骂我,骂得是犹如狗血淋头,我感觉那一次他足足骂了将近有一个小时。骂得我眼泪直流,依然还是耳朵边充斥着被骂的声音。我永远忘不了那一次的苦痛!所以我这一生,永远感受不到,一丝爷爷奶奶的那种亲情。

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生活,早已经是人生悲剧,而留守在对你毫无亲情的爷爷奶奶身边,更是雪上加霜!

外公外婆在我家隔壁的村庄,中间隔了一座山。但我的亲外公。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在我母亲9岁的时候,便已经去世了。这个过继的外公,并不会关心我,我每次到他家,他从来没有买零食给过我吃。虽然不会虐待辱骂我,但是我真的找不到任何亲切感。找不到亲切感,就会随之而来,待在他们家怕被嫌弃。所以住在外公外婆家时,我吃个橘子我都很担心外公不高兴,因此我每次拿着桔子,要躲到他看不见的角落吃。

我的外婆虽然要比外公好一点,但同样也不大懂得关心我。我就在他们家时,也从来没有给我买过零食,这一生都没有过。

儿时我就觉得我是一个累赘,拖累了父母,拖累了外公外婆,拖累了极度不爱我的爷爷奶奶!因此在八九岁时我便常常向往死亡,觉得死亡才是一种解脱。那时的我还觉得,在我死后应该没有一个人会伤心难过。我的离开,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轻松!

八岁那年有一天晚上,吃饭时被父亲骂,印象中只是一点小事,他便骂的很凶。那天我实在受不了了,直接从家里跑了出来,跑出来时我就做好了自尽的准备。由于是晚上,我沿着田野走,想着如果有河道,我就直接跳下去,结果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跳的地方。田里的水沟太浅了,我人站在水里,也只能到我大腿。过了好一会儿,我的父母才出来找我,在他们的想法当中,可能觉得我过一会儿就会回去。但从来不知道那一刹那,他们的儿子准备去死!

“由于长久缺失亲子交流,他们孤独、敏感、自卑,对前途不明确,甚至感到悲观”。《白皮书》上的这一段话,恰恰是我最典型的写照。

虽然儿时有过留守儿童的惨痛经历,但从小莫名就对西方释迦大圣人教法感兴趣。四五岁玩家家时,便喜欢用泥土捏一些佛像。看到西游记连环画里释迦如来的圣像,自然而然就生欢喜心。在十岁或十一岁时,便在外公那边读到了《阿弥陀经》和《金刚经》。

儿时第一次翻开繁体字的经文时,竟然也不觉得深涩难懂,反而喜欢阅读,很想拥有这些经典,以便长期念诵。在那时还读阅了,释迦大圣人和西天东土历代尊者的画传,还有观世音圣人的传记。当外婆外公一则怕我以后出家,二则怕我影响读书,不允许我多念《阿弥陀经》和《金刚经》。

但不管怎么样,释迦圣人教法的种子,在我这一生必然会茁壮成长直至解脱。我坚信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我此生,归向西方三大圣人国土!因为生而为人真的太苦了,我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此生解脱!

如果有人问我,师父你为什么会选择单身不结婚,后面还去出家?虽然这和天目山的外缘有一定关系,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在我自己留守儿童时的内因。这种苦痛我不想再次经历,因此我选择单身不婚,不育子女。

我曾经亲眼见到,好几位结婚生子育女的老人,用尽心力对自己儿女后代好,但是等到她们生病的时候,她深爱的后代却一脸嫌弃,不愿意尽孝,那种感觉真的太令人痛心了。越是满满寄予厚望,却带来措手不及的失望,这才是最为深痛的伤害!我不想再去承受这种失望,确切地说是绝望的痛苦。所以我选择不结婚不生子,这样也就不寄予希望了。没有希望,也就不存在失望,更不存在绝望。只想这一生为自己活,为解脱生死而活!

如果谈起大圣人解脱教法中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有过留守儿童经历的我,或许会感受更深刻一些。

蕅益老人在《要解》中说:“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善导老人说:“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

只有真正经历过彻心痛苦,觉得自己是所有亲人拖累的人,方能更加体会到,西方圣人的极乐世界才是自己此生唯一的依靠。没有做我这种留守儿童经历的人,永远体会不到我的心理,因为这个世界不可能会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对此生的这个苦难经历,我并不抱怨,但也绝不喜欢被人去歌颂我的苦难。当有人跟我说,师父你有这样的经历挺好的,我听到这个话时,我会觉得这种人是并不善良的人,所以她才会说这么恶毒的话!正像,现代作家王朔曾说的:“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作励志故事愚弄底层人!”小说家余华在《活着》里也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留守儿童的苦难永远是一种悲剧,是为人父母不应该去做的事情,是对子女极不负责的行为。张爱玲女士曾说过:“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恐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在此,我也想劝劝那些要结婚的人,如果你还不具备养儿育女的经济能力,那我建议别乱生儿育女。当你还没有经济能力时,选择不生不育,不把苦难强行转移到后代那里,这也是一种善良!

对于我遭遇的留守儿童经历,我无爱被歌颂,但我也不会去抱怨,这是我的态度。当然对于这样的留守儿童的苦难经历,我现在更多的是去利用它,让它帮助我达到减少羁绊成就解脱的目的。

就像明朝幽溪老人说的:“寻常有娑婆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之所牵而不得生,矧多爱乎?即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之所转而不得生,矧多念乎?盖爱之所以为爱者,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种种妙好,不可枚尽。大而重于泰山,小而轻于鸿毛。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之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之不归于一,则不得生。 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可谓刮翳眼之金錍,治膏肓之圣药。”

又如清朝行策老人说的:“具真实愿,发忻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信宿舍离。”

清朝省庵老人也说:“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圣人在《宝积经》中言:“诸烦恼中,爱缘所合,此最为重。”什么才是世间最大的烦恼?就是爱的羁绊!特别是将死的老人,在临终之时,对于儿女情长难舍难分,放不下对子孙后代的牵挂,但生命又将结束。这种生离死别的羁绊牵挂,看上去是多么的令人揪心,多么的让人痛苦。而三教诸大圣人垂示修学的目的,不过是让人减少羁绊,去除烦恼。

正如,憨山老人在《醒世歌》中言:“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盅和气二陈汤。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人生百年,犹如一场大梦,此生不管经历什么样的苦痛,只要能够在临终之际,顺利蒙西方三大圣人接引,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无有羁绊。那一切的苦痛,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也是值得的!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