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庆巧用软性神经内镜,打破传统手术桎梏,助力三岁幼童重获健康
发布时间:2024-10-29 14:57 浏览量:2
不幸降临,家庭陷入困境
2024年的春天,对于小信一家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季节。5月,本该是孩子们欢声笑语、追逐嬉戏的时光,但小信却因为“语言发育迟滞”走进了山东某儿童医院的MRI检查室。然而,命运却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检查结果不仅揭示了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C4-T10)的复杂病情,更是让这个家庭瞬间陷入了阴霾之中。随后的一系列治疗,包括后颅窝减压术和小脑扁桃体部分切除术,虽然旨在缓解症状,但术后的并发症却接踵而至,让小信的生命之舟在风雨中飘摇。
千里求医,生命终遇转机
面对孩子的病痛,家长的心如同油煎,他们带着小信四处求医,术后枕部一条10cm左右的伤口,不断出现皮下渗液,就诊某市第三人民医院行脑脊液漏修补,术后出现高热,再发脑脊液漏,行腰大池置管引流并转入省级医院ICU,给予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脑脊液白细胞进行性增多,脑脊液培养可见鲍曼不动杆菌。
6月底就诊北京某康复医院,先后行双侧脑室外引流、后颅窝清创术,并给予更高级别的抗生素多粘菌素B鞘内注射及静脉应用。一周后调整左侧引流管,并在8月下旬行双侧脑室腹壁外引流,术后停用抗感染治疗,于两天后调整右侧引流管位置。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对生命的执着追求。最终,小信因为持续2周的呕吐、纳差、吞咽困难,头颅CT复查提示孤立性第四脑室,只能靠静脉营养维持生命。经医生推荐到航空总医院肖庆主任处寻求帮助。
当肖庆主任在门诊看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小生命时,顿生怜悯,先后多次外引流后继发孤立性第四脑室,第四脑室邻近生命中枢延髓,随时有生命危险。除此外,还伴有颅内感染、颅骨缺失、营养风险等多达13项疾病诊断。肖庆主任立即安排其入院,这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不仅用专业的医术为小信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更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了一家人的心。肖庆主任的决策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小信一家前行的道路。
软性神经内镜术前术后对比
神经内镜,再次创造奇迹
在肖庆主任的带领下,手术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神经内镜检查术、脑室腹壁外引流术、分流管去除术……这些听起来就让人心生敬畏的手术名称,在医生们精湛的技艺下成为了小信重获新生的希望。特别是那精巧的神经内镜技术,医生们如同在迷宫中探索,小心翼翼地解除着小信颅内的每一个隐患。当电子内镜成功进入透明隔间腔,扩张瘘口、松解粘连、暴露室间孔、探查导水管开口膜性闭塞并扩张成型……每一步都凝聚着医生们的心血和汗水。最终,当引流管被顺利置入第四脑室内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术中电子内镜进入透明隔间腔,向左侧脑室方向透明隔无明确血管处以双腔球囊导管穿刺,球囊扩张瘘口至4mm
术中电子内镜经瘘口进入左侧脑室,可见大量白色棉絮样陈旧感染粘连,以球囊穿刺扩张松解粘连,暴露室间孔
再次以球囊导管多次扩张松解。暴露中脑导水管,可见导水管开口膜性闭塞,以双腔球囊导管穿刺扩张至4mm。经导水管进入第四脑室内,可见第四脑室脉络丛表面覆盖黄色感染脓苔,膜性粘连覆盖第四脑室流出道
将引流管在内镜引导下放入第四脑室
康复之路,爱与希望并行
手术后的小信虽然度过了危险期,但他的康复之路依然漫长而艰辛。好在有肖庆主任及十三病区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和人文关怀,他们用爱心和耐心陪伴着小信一步步走向康复。从最初的呕吐、纳差、吞咽困难,到逐渐能够主动进食;从头颅CT复查提示孤立性第四脑室到脑干、小脑受压好转;从连续脑脊液监测到成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每一步的进展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家属的深切期盼。在面对疾病和困境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小信一家选择了勇敢面对、积极治疗;医护团队则以专业、敬业的精神为患者托起了生命的太阳。
专家建议:
对于长期侧脑室外引流后继发孤立性第四脑室,传统的治疗方法在处理时,往往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开颅手术虽然可以直接观察并处理病变,但创伤大、恢复慢,且对于深部病变的操作难度极高。而保守治疗则可能无法有效缓解症状,甚至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相比之下,神经内镜软镜技术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该技术通过微小的创口,将柔软的内镜插入颅内,利用其灵活的操作性和高清的成像系统,能够精准地到达并处理孤立性第四脑室的病变。这种微创手术不仅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还降低了术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神经内镜软镜技术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更好观察明确病因,确保手术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由于其操作精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当然,任何医疗技术的选择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但不可否认的是,神经内镜软镜技术在长期侧脑室外引流后继发孤立性第四脑室的治疗中,确实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优势。它不仅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还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