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守儿童到28岁正高职称!河南高校这名教师实现人生华丽蜕变
发布时间:2024-11-07 20:27 浏览量:2
2023年8月,杨秋霞通过郑州大学“求是”人才计划,作为直聘研究员入职郑大。今年4月,她便申报正高职称,并顺利通过研究员职称评审。28岁的杨秋霞成为郑州大学最年轻的正高职称获得者之一。
“很幸运,也非常感谢学校给我机会,让我能够更加坚定且自信地在科研路上走下去。”她强调自己并不是别人所说的什么“天才”,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求学者。
一心想着怎么把书读好
1995年,她出生在河南周口的一个农村家庭,爸妈没什么文化,农忙时在家种地,其余时间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她和两个弟弟在家由奶奶照看。
杨秋霞上学前班时只有五岁,太小的她不愿意去上学。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只能走路,从家到学校步行要二十分钟,奶奶就背着她哄她去。有年冬天天降暴雪,厚厚的积雪高过膝盖,奶奶顶着严寒冒着风雪背她去上学,这令杨秋霞印象非常深刻,也触动了她。从那时起,小小的她就一心只想着怎么把书读好,考上好大学。
高考,她如愿考上了兰州大学。2017年本科毕业,她成功获得保研资格,以直博生的身份进入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习,师从谭蔚泓教授。提前博士毕业,在之后两年的博士后时光里,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申请获得3个国家级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 72 批面上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发表1篇Top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并获得1项专利。
在这个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
我对科研充满干劲儿
杨秋霞的研究领域是用核酸适体进行肿瘤的靶向治疗。目前,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化疗。化疗会存在脱发、流鼻血等毒副作用,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化疗药物没有靶向性,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识别准确度不高,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很多正常细胞。杨秋霞的研究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难题,“利用核酸适体与不同的靶标发生特异性结合,给一些药物分子装上‘子弹头’,使其具备定向巡航的功能,及时识别肿瘤细胞,把药物定向带到病变部位。”
如何识别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杨秋霞解释,一些物质在肿瘤细胞上的表达量会比正常细胞高。“高效识别后,去往肿瘤细胞部位的药物分子更多,正常细胞部位的更少,这样就能减弱毒副作用,实现药物的靶向治疗。”
在科研过程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化合物合不出来,实验结果与预期相反,细胞状态不好等等。对杨秋霞来说,科研中遇到困难简直是“家常便饭”,但她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勇气。“科研就是一次次的失败与继续尝试的过程。在这个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我对科研充满干劲儿。”她经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困了就趴在休息室的桌子上,小憩一下又接着进实验室继续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围绕这一研究方向,杨秋霞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2022年,她便在导师谭蔚泓教授的带领下,与同事一起开发出全球首款基于核酸适体的抗原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的准确率为99.9%。并顺利完成产品定型,获得专利和欧盟CE认证。另外,她还在导师谭蔚泓教授和王雪强教授的指导下设计合成了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探究了连接子依赖的偶联物毒性机理,为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的设计提供依据;系统研究了核酸适体的连接使药物毒性增强的普适性以及毒性增强的原因,为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并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杨秋霞参加中国化学会第34届学术年会
我们和河南双向奔赴
作为一名河南人,杨秋霞毕业之后还是想回家乡工作。“我是化学出身的,李蓬教授是研究生命科学的,我对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方向很感兴趣,想做交叉领域,用化学的知识去研究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课题,看是否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在朋友介绍下,她了解到李蓬教授组建了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主攻代谢性疾病的研究,正好平台可以提供充足的科研条件,郑州大学成了她的第一选择。后来,她入职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郑州大学)。
2024年,河南省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精神,启动了首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工作,鼓励35岁以下科研工作者积极申报。经过学校推荐,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专家评审,杨秋霞以过硬的业绩条件顺利通过,成为郑州大学最年轻的正高级职称获得者之一。
“河南对创新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望,实验室提供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以及浓厚的创新氛围,吸引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来到这里。这是我们和河南的双向奔赴。”杨秋霞说。
她对李蓬教授和赵同金教授与她们天健实验室年轻老师们开组会的场景印象深刻。身为郑州大学校长,李蓬教授每天公务繁忙,但仍保持着对科研的敏感与执着,定期抽出时间与她们开课题研讨会,对年轻教师的课题进行十分细致的指导,正如李蓬教授所说“做科研要一丝不苟,数据之间要有逻辑性。”
由学生转变为青年教师,杨秋霞对自己的定位很简单:“我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主要工作就是做实验、带学生。”接下来,她打算继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代谢性疾病的研究中,开发出新技术去探索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为药物开发提供新靶点和新策略。
杨秋霞和她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
杨秋霞是郑州大学做好人才引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育人才。自主设置优秀人才绿色通道,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单列标准、单列指标、单独评审;实施学科特聘教授、青年拔尖人才、“求是”科研人员年薪制,增强薪酬政策竞争力;赋予人才学术自主权、团队组建权和管理参与权等。一系列措施见效显著,青年人才创新活力持续迸发。2024年,学校6名博士后入选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数并列全国第18位。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共斩获3枚金牌,2024年学校被授予集体记大功荣誉。郑州大学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活力不断释放,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和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你若盛开,花香自来。不必过分焦虑,你尽管努力,机遇与美好终将会来临。”杨秋霞说。对于充满朝气的郑大学子,她希望同学们好好珍惜时光,不断充实自我,从而让自己更有底气和勇气去迎接未来的一切。
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由“河南高教”整理编辑。
河南高教融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