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底白字,更可能控制近视?

发布时间:2024-11-13 19:37  浏览量:3

本文字数:1377|预计阅读5分钟

正文

将我们平时所看的读物

由白底黑字改为黑底白字

是不是在预防近视方面

果会好一些?

全球儿童近视率高企,已是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数据是很吓人的,调查研究发现,东亚国家儿童近视率最高,其中,日本儿童近视率全球最高,达86%;韩国其次,达74%。

今年9月《英国眼科学杂志》曾发表一篇研究论文,指出全球大约每三名儿童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患有近视,并预计到2050年,这一年龄段的近视患病人数将超过7.4亿例。

我国的近视率同样不容乐观,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总体发生率为 53.6%,大学生总体发生率超 90%。

为什么近视的发生率会如此高?

除了一部分属于病理性遗传近视外,我们经常谈及的话题是:当今社会我们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太多了,儿童少年们的课业负担太重了,当他们需要长时间近距离地用眼,在不良读写习惯以及采光照明条件不足的影响下,发生近视似乎就成了避无可避的现实。

有研究表明,每学习1年,人的平均屈光度就会向近视方向移动约0.5D。近视的生理基础是眼球结构的变化,近视患者的眼轴变长,使得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形成的焦点落在视网膜前,因此形成的图像不清楚。此外,角膜和晶状体的曲率过大或屈光成分之间组合异常也可能导致近视。

过度地、近距离地阅读、写字,诱发近视的生理机制是什么呢?曾有研究提出过“调节滞后”理论——当人在近距离阅读时,由于眼调节不足,使清晰的图像成像在视网膜后,而视网膜会“向像生长”,从而导致眼轴的增长和近视的发生发展。

人的视觉系统,被组织成ON和OFF通道。简单来说,ON通路对光线的增加做出反应,而OFF通路对光线的减少做出反应。在自然环境中,ON和OFF输入基本上是平衡的。在人的眼球视网膜与巩膜之间,有一层柔软光滑、具有弹性和富有血管的棕色薄膜,叫脉络膜。当阅读视标时,人的脉络膜对视网膜ON和OFF通路的短期刺激作出反应,分别表现为增厚和变薄。

在实际应用中,对比度极性对视觉效果有重要影响。例如,在电子文本阅读中,正极性文本引起的视觉疲劳显著高于负极性文本,但读者更偏好正极性文本。屏幕暗黑模式的设计其实利用了对比度极性的原理,通过使用黑色或深色背景,来提高用户的专注度和舒适度。

研究已经表明,花更多时间进行近距离阅读,会导致更高的近视患病率。考虑到我们的阅读材料通常为白底黑字(一种优先刺激OFF通路的视觉刺激),并且对比度极性通常根据不同的近距离工作随机变化,与其他近距离工作相比,在阅读过程中接触更多的OFF通路刺激,可能是导致近视的风险增加的原因。然而,目前对阅读工作中OFF通路刺激在调控眼球生长的视觉引导机制中的作用缺乏了解。

有学者在论文中指出,对比度极性的显著效应表明,阅读白底黑字可能不是明智的。实际上,这种条件似乎是近视的一个风险因素。阅读具有反向对比度的文本可能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控制近视的方式,也许甚至无需减少阅读时间。

对接受测试的年轻人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发现,在阅读白底黑文时,脉络膜1小时内变薄约16微米;在阅读黑底白文时,脉络膜变厚了约10微米。

动物模型和人类研究都表明,较薄脉络膜与近视发展有关,较厚脉络膜与近视抑制有关。因此,在黑屏或平板电脑上读白字可能是抑制近视的一种方法,而传统的白底黑字可能会刺激近视。

这是不是在表明,阅读倒置对比度的文本,可能是抑制近视的一种简单而有力的方法?它甚至可能不需要减少阅读时间。只不过专家也提到,在阅读中改善对比度极性这一策略的有效性究竟有多大,还需要在儿童中进行更大范围的流行病学研究,以给予足够的数据支撑。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