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有“研”值!松江这群高中生的学术素养了不得
发布时间:2024-11-17 13:30 浏览量:2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高二(9)班林周波发现,市面上的羽绒服大多价格不菲。查阅资料后得知,上好的天然羽绒取自鸡鸭翅膀附近部位,大约300只才能取得500克羽绒。除了产量有限,天然羽绒不易保存,还容易造成人体过敏。基于此,林周波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尝试寻找可替代的有机材料。一年来,他从羽绒保暖原理出发,从流体力学和导热分析着手,采取共混方式制备可替代纤维材料,并撰写了长达2万字的研究报告。
八(3)班吴宇的研究关于粉笔除尘。有调研显示,在校师生每学期每人平均吸入粉笔灰约200克,占呼吸道疾病病因约20%。完成设计之前,他调研了市场常见的4款粉笔除尘产品,发现有的体积太大不适合握取,有的粉笔进给功能不足,不能兼顾智能调节粉笔长度和吸尘功率的要求。他带来的“一骑绝尘”自研智能吸尘粉笔套总长193毫米,分粉笔装夹区、集尘室、电机动力区和电源区4个区域。粉笔夹最前端的8孔吸尘入口,可根据粉笔按力大小,依靠压力传感器调节电机功率,精准动态发力吸尘,节能又高效。
当天的研究课题展示,还有高二(8)班何昱铭的《Ca掺杂对YBCO电阻数据的影响》、高二(8)班翟清如的《氮输入对杭州湾北岸盐沼地植物碳汇能力影响的研究》、七(8)班壮若炯的《智能课本收纳书包》。“探究点从生活中来,探究过程深入生活,探究结果最终指向服务生活。”上外云间中学副校长刘晓兵说,虽然学生们的探究还稍显稚嫩,但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思考、善发现、敢提问、乐探索、重循证、会表达”的品质弥足珍贵。
课程个性化,课堂理趣化
学生身上藏不住的探究欲,也折射出学校的办学方向。两年前,学校提出了“以学术性研究型中学建设统领各学段全面发展”的办学愿景。
《电影、科技与人类未来》《诺贝尔化学奖与我们的社会》《探寻纪录片中的化学之美》《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天文学通识》《食品营养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说起上外云间中学的创新课程,每位同学都能道出一二,因为几乎人人都在校园里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舞台。从师生自发组织的人工智能社、生物探秘社、逻辑推理社、动漫社、军武研究社、游戏开发社等科创社团,到云间书院成体系的特色外语课程、创新探究课程、人文云间课程、多彩艺体课程,智慧思想在大小课堂上碰撞交融,也在校内分享展示平台“青云讲堂”上绽放。这里有高一(8)班王孙静姝主讲的《人体中的“四个快乐星球”》,高一(10)班学程睿康分享的《羽毛球拍材料进化史》等,无一不是学生们探索、发现、思考的学术素养体现。
“让学生站到课堂的中央,站在课程的中央。”在上外云间中学校长宣沫看来,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比较、分类等思维力,实施路径“接地气”最是关键。自2022年8月确立“以学术性研究型高中统领各学段全面发展”的办学愿景以来,学校聚焦学术素养培育,探索学术人才孵化,构建“理趣课堂”,形成了“小学奇思妙想、初中质疑探索、高中学术研究”进阶式科学教育路径。其中,高中阶段的人才培养分为标准学术层次、创新学术层次、领军学术层次3个层次。具体而言,标准学术层次培养重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课程教学,通过学习高中课程实验内容,掌握高中课程体系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创新学术层次以强基为目标,培养厚基础、重能力的创新人才,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出研究问题、提供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法、开展团队合作;领军学术层次以竞赛为目标,培养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领军人才,通过开设数学建模、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竞赛课程,配备专业的竞赛指导老师,给予学生从选题、备赛到参赛的全程指导和支持。
文字、图片:王梅
部分图片由上外云间中学提供
编辑:张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