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这个时间,约40%孤独症患儿可接近正常

发布时间:2024-10-10 03:25  浏览量:9

9月28日上午,南京脑科医院(南京市胸科医院)举行“喜迎祖国华诞,健康与‘宁’同行”专场义诊、科普讲座以及健身操展示等活动,以专业力量守护群众健康。活动现场,来自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胸心外科、医学心理科、儿童精神科、抑郁专科、老年精神科等多位临床专科“一号难求”的专家,纷纷来到现场,为前来咨询的市民提供了细致的问诊和检查服务,并根据每位市民的具体情况给出了个性化的诊疗建议。

在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主任医师柯晓燕的义诊台前,很多家长早早便来到了现场,排队等候问诊。柯晓燕主任认真倾听家长的讲述,对病情给出个性化的分析。

“在我国,孤独症患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我们同时也欣喜地看到,得益于妇幼保健体系体检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小年龄段的孤独症患儿被发现。”柯晓燕介绍,孤独症是一种社交障碍,它在群体中更容易被发现。除了提高儿保科医生在0—3岁儿童筛查时的识别能力,而且要培养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对于孤独症的鉴别能力,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一些困难的时候,能够想到孤独症。

孤独症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类疾病,因为目前尚没有客观的检查手段,因而它的诊断对医生的专业性要求更高。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异常,找专业的医生寻求正确、完整的诊断十分关键。

“正确的诊断才能导向正确的治疗。”柯晓燕表示,家长要克服心中对就诊的恐惧,在专科医生的帮助下,科学地进行诊断,再根据孩子个体的、整体需求情况,去设计完整的干预方案。“有时候家长觉得这个孩子太好动了,就觉得是多动症,其实还有可能是高功能的孤独症谱系障碍,然而两种诊断干预方法是不一样的。”不经过完整的诊断直接进行干预,有时候可能会有帮助,但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你训练更多的是细枝末节,不是它的最核心问题。

对于一个神经发育障碍的患者来说,它的影响可能是终身性的,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致残率相对较高的疾病。

“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是孤独症公认的法宝,2016年起,柯晓燕牵头做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诊断及PCBI超早期干预模式的研究。从“早期”到“超早期”,一字之差,改变的可能是很多孩子的人生,也填补了此前国内干预方式的空白。

柯晓燕说,“一般认为在整个孤独症群体当中,3%~25%的预后是不错的。目前,美国的最新报道表示,如果在超早期也就是三四个月之前明确诊断并加以干预,那么,孩子到6—7岁的时候,约40%的患儿不再符合完整的诊断。”

编辑:林力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