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困难”能治?泉州这个门诊每周接诊量超300人次
发布时间:2024-10-11 17:09 浏览量:9
早报讯(融媒体记者 许奕梅 王柏峰 文/图)国庆假期过后,学生们重返校园投入学习生活,部分学生不知为何一直难以进入学习状态。记者从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了解到,自9月开学以来,医院学习困难门诊出现了就诊小高峰,每周接诊量达300多人次。患者多因出现焦虑、自卑、多动、身体异常等表现而无法正常学习,引发家长担忧。
开学一个多月,学习困难门诊出现就诊小高峰。
调查
学习困难门诊就诊小高峰 孩子在家和学校判若两人
记者在学习困难门诊诊室外看到不少家长陪同孩子候诊。“开学后就陆续有家长带孩子来看诊。”儿童保健科主治医师、儿科学硕士黄惠玲介绍,国庆前学习困难门诊每周平均接诊300多人次,年龄多集中在6岁至12岁的少年儿童,高峰期时一天可接诊70多人次。
“家长带孩子来就诊,大多反映的是孩子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比如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等。”黄惠玲介绍,在与患儿交流中发现,他们的“厌学”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学习积极性差,害怕学习甚至不愿去学校;有的长时间情绪低落无法缓解,社交主动性下降,不愿意和家长、同龄孩子沟通;有的莫名出现反复头晕、心悸、胸闷、腹痛、呕吐等躯体症状……
“有个孩子在家开开心心的,一去学校就‘自闭’了,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黄惠玲说,不少患儿在家里和学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家长一时难以察觉,直到老师发现问题,建议家长带孩子到门诊检查。
喉咙痛两个月只吃流食 8岁男童焦虑不愿上学
泉州8岁男孩兵兵上小学3年级,开学以来一直主诉“喉咙肿痛”,难以吞咽硬物,导致进食障碍。家长以为孩子患有咽喉炎症,就将主食及水果做成泥糊状方便孩子吞咽,之后到医院检查未发现问题,但兵兵仍说自己吞不下东西,从糊状食物过渡为稀糊状,到后面只能喝米汤、果汁、牛奶。
兵兵还不愿去学校上学,总和父母说不舒服、没力气,即使去了学校,没多久就让老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接他回家。在家里兵兵不主动学习、不做作业,多是躺着休息或找爷爷奶奶拿手机玩,一玩手机就精神抖擞。
经过情绪评估,兵兵被确诊有轻度抑郁、轻度焦虑。医生告知家长,孩子吞咽功能没有问题,不用特殊照顾,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家长要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多表扬和鼓励兵兵,安排他和同学一起写作业,保持社交,引导孩子开心上学。
实例
一天给妈妈打5通电话 住宿生情绪抑郁夜难眠
浩浩自小学起就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好学生”,从小在父母身边没离开过家。今年9月,浩浩成为一名初中生。因学校离家远,他开始了寄宿生活。
从入学的军训起,浩浩就逐渐表现出焦虑、低落的情绪,每天一空闲下来他就给妈妈打电话,倾诉自己难以融入寄宿生活,上课注意力没法集中,还经常表现出担忧父母会发生意外离他而去,常在电话中哭泣。最多时一天给妈妈打过5通电话,表达自己“活着很累”的消极思想。在学校时,浩浩食欲很差,总是凌晨还难以入睡,入睡后会多次惊醒。
周末一回家,浩浩的情绪就好转了,能正常完成作业。但一到返校时间,他就开始心神不宁。就诊前一天,他因突然情绪崩溃做出冲动举动,好在被舍友发现劝回。
经诊断,浩浩患有重度焦虑、中度抑郁,医生建议他暂时改为走读,让学校给予孩子积极关注,安排他做班干部,和同学多沟通,也提醒家长渐渐培养孩子独立性格。两周后复诊,浩浩心情明显转好,已融入班级,学习效率也提升了。
女童在校自卑不说话 智力发育落后未察觉
“医生,我女儿在家有说有笑的,为什么去学校就不说话呢?”妈妈带着6岁的小雅来到学习困难门诊时一脸焦虑。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雅开学以来一直沉默寡言,她能正常和同学玩耍、分享物品,微笑以对,用手势表达需求,就是不说话。回到家后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能和家长正常沟通,认真完成作业,情绪良好,这种反差让小雅的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经检查,小雅的智力发育较同龄儿童落后,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较差。医生分析,上小学后,老师要求相对严格,孩子害怕老师,担心回答不对,同时对老师的部分提问不太理解,造成孩子不敢说话,表现自卑。小雅的妈妈这才恍然大悟,家里对孩子期望较高,觉得小雅只是学习慢,并不知道智力有问题,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和兴趣班,孩子学不会就批评,却没认识到根源所在。
小雅属于轻度智力障碍,医生建议可以继续上学,但家长要放低期望值,带小雅做康复训练和心理治疗,带孩子多读、多说、多写,多和同龄孩子交流,多表扬、鼓励孩子,以提高其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分析
多留心爱发脾气的孩子 有心理问题多会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的孩子不一定都伴有心理问题,但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大多会出现学习困难。”黄惠玲指出,小学低年级学生表现出的情绪问题通常是爱哭闹、厌学、注意力难集中,到小学高年级、小升初后,孩子通常会表现出对立违抗、焦虑抑郁,继而出现学习积极性、社交能力下降,甚至出现躯体症状。
孩子如果长时间陷于焦虑、抑郁情绪里,通常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会萌生“读书没意思,活着没意思”等想法,态度消极就不愿意主动学习,成绩自然明显下降,往往这时候才引起家长重视。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诱因不一样。”黄惠玲称,小学低年级孩子通常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假期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作息紊乱,突然去学校要按部就班就很难适应,出现排斥上学的情况。高年级的学生有的因家长期望值过高,不适应初高中生活,学习成绩不如过去而产生异常情绪。“孩子如果学习不好,经常不开心,没来由爱发脾气,自卑又孤立,家长就要留心是否有心理问题。”
建议
学习障碍并不一定是“笨孩子” 家长少讲道理多倾听
“建议家长主动和孩子做朋友,平等沟通。”黄惠玲说,尤其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个性思想逐渐萌芽,切忌对他们讲大道理,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当家长和孩子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时,孩子在学校社交碰壁,或是学习遇到困难,回家就更愿意倾诉和表达负面情绪,心理不适也会及时化解。
孩子们可能是书写、阅读、数学等某一方面遇到学习障碍,但并不一定是“笨孩子”,如果家长、老师一味将其归于学习态度等,可能造成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引发更多困扰。
“父母也要学会适当放手。”黄惠玲称,孩子在学习之余,可以每天设立一个亲子时间,一家人远离电子产品,一起聊天、一起到户外运动。家庭的共同成长很重要。在“鸡娃”之外,如何帮助孩子积极面对人生的诸多挑战,或许也是一门值得学习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