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团队开展儿童适应力提升项目,助力家长实现高质量陪伴
发布时间:2024-06-19 00:38 浏览量:18
本报讯(记者 崔斌斌) “很多时候不是家长不愿意做好的父母,而是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这一课程给了我很大启发,也让我减少了很多焦虑。”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高质量陪伴·思享会”——儿童适应力提升项目(预实验期)交流活动上,一位家长感慨地说。在现场,项目团队解读了这次项目的研究结果,还邀请参与“高质量”课程学习的家长分享了学习体会和思考。
有研究表明,儿童的适应力与家长的育儿能力息息相关,而很多家长在养育过程中却经常感到焦虑和无助。为了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在唐仲英基金会的资助下启动了儿童适应力提升项目(预实验期)。作为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张旎以变革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在总结国内外正向养育课程干预关键要素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情境,了解中国家长的观念和需求,打造了“高质量陪伴”课程,最终招募了160余位2—6岁儿童的家长,通过远程的方式展开了为期6周、12节动画视频的课程学习,并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教授李敏谊带领团队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
课程分为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理解与接纳、自由与规则、陪伴成长5大主题,涵盖通过认知模型理解育儿行为、孩子如何通过游戏学习、了解孩子大脑的运作方式、学会寻找孩子问题行为底层的行为、理解高质量陪伴的意义等具体内容。
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高质量陪伴”课程取得了积极成效。它显著提高了参与学习家长的自我效能感,对家长的回应性行为有积极影响。不过,从数据来看,干预前后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父母的育儿方法也没有体现较大的变化。
“父母的育儿方法对儿童情绪行为发展的影响需要时间,6周的学习显然时间还是太短。”张旎表示,“项目的重点不是改变育儿方法,而是改变陪伴方式。”
据悉,后续项目团队将继续完善项目方案和学习平台,方便更多家长参与学习。此外,团队还计划开展高质量陪伴讲师培训课程,让项目的师资力量和传播力量不断壮大,最终实现项目和平台的可持续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