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齿”开始微笑,守护儿童口腔健康
发布时间:2024-10-29 02:00 浏览量:9
转自:南京晨报
科室合影。医院供图
建科近40年来,南京市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口腔科全体医护人员秉承“至善至尊,造福儿童”的使命,在“团结、仁爱、严谨、创新”的院训指引下,持续创建国内领先的儿童口腔医学专科。如今,科室在舒适化口腔治疗、儿童错牙合畸形矫治、儿童口腔修复美学治疗、牙外伤治疗及儿童口腔颌面软组织挫裂伤治疗等方面拥有优势技术,在儿童口腔数字化诊疗、牙髓再生、年轻恒牙自体牙移植、正颌手术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牙髓再生”保住了孩子受伤的年轻恒牙
“幸运,你们有这么先进的技术,否则孩子的这颗受伤的恒牙就保不住了!”几个月前,7岁半的洋洋在一次意外摔倒中弄伤了一颗年轻的恒牙,经过牙医的初步检查,发现这颗受伤牙齿的牙冠发黑,牙髓已经坏死,需要进行紧急治疗。
南京市儿童医院口腔科医生向洋洋和他的父母介绍了牙髓血运重建技术,这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引入生物活性物质来刺激牙髓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恢复受伤牙齿的正常功能。听到这个消息,洋洋和他的父母都感到十分振奋,他们决定尝试这种新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口腔科医生首先清理了洋洋受伤恒牙的坏死牙髓组织,并保护了牙根周围的干细胞和活性组织。接着,医生引入了一种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刺激生成类似牙髓的新组织。经过几个月的等待和观察,洋洋和他的父母再次来到医院进行复查。通过X光检查发现,洋洋的牙齿已经成功地进行了牙髓血运重建,新的牙髓组织已经生成,并且牙根也在继续正常发育。洋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再也不用担心因为牙齿问题而影响他的笑容和自信了。他的父母也对医生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为孩子提供了这样先进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口腔科医生表示,牙髓血运重建技术是一种通过引入血液或血液衍生物等生物活性物质,刺激牙髓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以恢复受损或病变牙髓功能的治疗方法。这种技术适用于年轻恒牙因外伤、龋齿等原因导致的牙髓坏死,通过保护牙根周围的干细胞和活性组织,刺激生成类似牙髓的组织,使牙齿能够继续发育并保持其正常功能。
发挥技术优势为牙病小患者保驾护航
“其实我们科的技术优势和创新治疗方式还有很多,牙髓血运重建技术只是其中的一块!” 口腔科医生称。
错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是口腔科常规开展的项目,技术先进、经验十足。旨在通过预防性、阻断性措施及功能矫治器等方法,在错牙合畸形发生初期或未完全形成时,进行干预和调整,以促进颌骨正常发育,改善牙齿排列和咬合关系,达到预防或减轻错牙合畸形程度的目的。
最近几年,口腔科还深入研究并应用基于锥形束CT(CBCT)的3D打印辅助年轻恒牙自体牙移植技术。这是一种先进的口腔治疗方法,它结合了CBCT技术和3D打印技术。这种方法首先通过CBCT获取患者口腔的精确三维图像,为自体牙移植手术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随后,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个性化的手术导板或模型,以指导手术过程,确保移植的精确性和安全性。通过这种方式,年轻恒牙的自体牙移植手术能够更加精准地执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同时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针对部分儿童对口腔治疗的恐惧感,口腔科还大力发展儿童舒适化口腔治疗。这是一种针对儿童患者的特殊治疗方法,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如使用口服药物镇静、无痛局麻注射及全麻等技术,减少儿童在口腔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疼痛和恐惧感,提高治疗体验和效果。“我家孩子平时活泼好动,就是怕去医院看牙齿。听说科室有舒适化口腔治疗,后来顺利在全麻下完成了患牙的治疗。孩子体验后说以后牙齿‘生病’立即就去看,再也不害怕了!”市民吴女士称。
科室年门急诊人数已达10万人次
南京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是南京市重点专科。近年来开设病区,年门急诊人数已达10万人次。
在大力开展儿童口腔诊疗的同时,南京市儿童医院口腔科还特别注重医教研协同发展。全科现有医护人员40余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4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20人;硕士生导师3人。近5年承担厅局级科研课题4项、校级7项,发表SCI论文15篇。
科室在医院广州路院区、河西院区均有设立,拥有独立口腔科病区,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实际开放综合性牙科治疗台27台,年全麻下口腔治疗患儿800余例。
2021年10月,为满足广大家长和患儿对口腔舒适化治疗的需求,保障伴有系统性疾病患儿的术后监护,让口腔外伤及复杂口腔疾病的患儿得到及时救治,口腔科病区在该院广州路院区3号楼11楼正式启用。记者了解到,这是自儿童医院建院以来,首次开设口腔科病区。
科室病房的设立可以最大可能保证术后患儿的安全。比如一些患复杂先心病的术后小患者,以及脑瘫、自闭症、营养不良的小患者,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当天做完口腔手术就回去可能存在着一些隐患,例如气道的阻塞、术后的疼痛反应等。这时候住院1~2天待生命体征平稳以后回家,对于他们来说更加安全。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钱鸣
牙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