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增36万患儿!孩子眨眼、耸肩、做鬼脸,未必是“调皮”

发布时间:2024-10-30 13:38  浏览量:9

近年来,我国18 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患有小儿抽动症的人群不断增加,患病的人数高达3. 6亿,患病率和发病率分别在 5%~11%和1%以上。目前,大约有180万~396万的儿童受到疾病的困扰,每年大约有36万新儿童患病,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加,极大地威胁了儿童的生长发育及家庭生活质量。

青少年心理健康科邹学主任表示,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以单一或多部位运动抽动(随意肌不自主收缩产生的动作)和/或发声抽动(气流通过鼻腔、口腔、咽喉部时上述部位肌肉不自主收缩产生的声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抽动是一种不随意、突然发生、快速、反复出现、无明显目的、非节律性的运动或发声。抽动不可克制,但在短时间内可受意志控制。

部分患者在出现抽动前,会出现抽动部位的局部不适感,如:痒感、紧迫感等,唯有抽动方可缓解。所有形式的抽动都可因应激、焦虑、兴奋、疲劳、感冒发热而加重,因放松、全身心投人某事而减轻,睡眠时减少或消失。某些药物或食物,如:哌甲酯、咖啡、茶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

大约半数以上抽动障碍患者伴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行为障碍。他们在遗传学上有共同的家族易感性,构成抽动障碍整体的一部分,是抽动障碍病人功能损害的来源,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如果孩子患了抽动症,首先一定不要讳疾忌医,害怕治疗,只有正确的治疗,才有康复的希望。抽动障碍的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注重治疗的个体化。

“临床中,很多患者都是发病早、就诊晚,有些还没有到维持治疗期就直接停药,往往导致病情反反复复。”邹学主任指出,足量、足疗程是抽动障碍治疗的关键,此外还应注意心理治疗的介入,并进行有效的长程管理。

强化治疗:病情基本控制后,需继续治疗剂量至少1-3 个月,称为强化治疗。

维持治疗:强化治疗阶段后病 情控制良好,仍需维持治疗6〜12个月,维持剂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1/2〜2/3。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的目的在于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

停药:经过维持治疗阶段后,若病情完全控制,可考虑逐渐减停药物,减量期至少1〜3个月。用药总疗程为1〜2年。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则应恢复用药或加大剂量。

邹学

青少年心理健康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合作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陕西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擅长:精神障碍、情绪障碍、适应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及不明原因躯体不适等的诊治。尤其擅长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治,对失眠、儿童厌学等有丰富治疗经验,同时接受过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家庭治疗及催眠等系统培训,有丰富的临床心理治疗经验。

据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O10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