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赛道:需求、底层逻辑、双减和AI

发布时间:2024-11-01 15:21  浏览量:8

从素质教育的兴起到K12教育的热潮,再到双减政策的实施,这个行业经历了风起云涌的变化。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对这个赛道的看法,看看儿童教育赛道不同教育模式的优劣,是否仍具有商业潜力。

这篇想写一下儿童教育这个赛道,过去大约有8年时间,我做的事情都跟这个赛道密切相关,深度参与过少儿素质教育和K12教育产品的打造,见识过行业投资风生水起,滚滚浓烟,也看过教育双减政策下来之后的一片惨烈,很多公司出现,很多公司也消失了。

那么儿童教育是不是个好赛道或者说有很大商业前景的赛道?儿童教育的各种模式之间孰优孰劣?AI技术出现对这个赛道会有哪些影响?未来会不会迎来春天?这些问题,我分享下我自己的看法,可能未必全对,但是都是真心话,给关注这个赛道或者已经躬身入局的玩家一些启发和参考。

广义的儿童教育包罗万象,既有学龄前,又有学龄后,既有学科内,又有学科外,既有应试教育,又有素质教育,既有线上的,又有线下的。

这个超级大赛道,参与者实在是太多太多,任何一家公司都没有办法占有超过5%的市场份额,是一个超级分散的市场,没有哪一家巨头能吃下大部分的市场,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面再讲。先来说说为啥这么多人看好这个大赛道,这么多的玩家参与?

先说需求,教育从来就是个大需求,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古往今来重视教育的国度。如果你家里比较富,你会想着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能够维持富裕的生活,你很担心富不过三代,所以你会很重视很重视娃的教育。如果你家不是很富,你也会想着尽可能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多读点书,将来考个好的大学,改变命运,因为生活的苦你已经吃够了,自己没有回头路可以走,那么就让孩子将来能够顺利些吧。当然,这只是世俗层面的需求,人不完全是世俗的,也有一些其他的考量,比如培养好的品质和习惯等等。这都是很正常很朴素的需求,总结就是需求很强。

需求强之外,家长还特别愿意为孩子的教育花钱。现代社会,几大开支,除了房子、车子、医疗健康之外,就属教育特别愿意花钱,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高级的幼儿园,动辄十万、二十万一年的费用,从娃娃就开始卷了,生怕输在起跑线上。

除了需求强,需求广泛,愿意花钱之外,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周期长。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个一锤子的买卖,今天交钱,明天就学会了,至少要半年到一年的交付周期,甚至可能要持续好些年。比如学而思、新东方的一些课,那都是持续跟班的,长期投资的,复购率没有达到70%、80%你都不太好意思讲。试问,除了儿童教育,还有哪些课程类的或者服务类的能达到这个复购率?

需求很强,付费意愿强,长周期持续付费,从商业角度上看,当然就是个好赛道,不是吗?这个就是这么多人看好这个大赛道,这么多玩家参与的原因,也是我在7、8年前选择这个赛道的原因。

在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平的,把一线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给到三四线的家庭,这件事情怎么看都是一件大幅提升效率和体验的事情,可是为什么投资热潮之下,最后留下一地鸡毛呢?

除去假象之外,剩下的事情,无论你多么不愿意相信,那就是事实。—— 柯南

政府为什么要推双减,禁止教育过度资本化?为什么好未来、新东方、洪恩的股票跌去99%,这背后一定蕴藏着明面上难以发现的问题,下面我试着做一下解答,我所说的都是我的个人理解,并不完全代表事情的真相和本质,请读者辩证阅读。

儿童教育赛道,除了前面几个特点确实成立之外,还有更多的一些属性。

第一个,就是服务属性。教育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业,既然是服务业,那么就会有很明显的天花板效应。服务行业,消耗的是服务者的时间,而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每天只有24个小时,教育是个很高强度的行为,密集调动大脑输出知识,口动耳听,还要手舞足蹈,跟现在的直播带货的主播其实是一个门类(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新东方的老师特别适合直播带货)老师其实是个很辛苦的工种,一个人每天这么高强度输出8个小时挺累的,而优秀的老师也是有限的,教育工作者是属于那种非标准化的知识劳动者,很多年的刻意训练才能成为名师,不是流水线工人,可以今天培训明天上岗。

这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头部的企业,规模会受到限制。需要时间去准备学校、找老师、培训和管理老师,得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铺开,这个模式的扩展有点像当年美团和饿了么搞地推的模式,但是还是有很大差别,因为美团和饿了么只需要线下有人去BD商家,让商家入驻进来,线上打广告获取C端消费者,而线下的商家早已经存在了,平台只需要做一个连接,然后把交易系统打通就行,所以能够比较快的普及。

但教育不一样,教育的产品是非标准化的产品,学什么、在哪里学习、一个班多少人、学习得好不好有没有解决问题这些都不是标准化的,普通的电商从卖家拿到钱发出商品的时候,交易大体已经完成了,除了一部分的退货退款需要处理之外,并不需要花额外的时间在交付上,商品的生产和交付是分开的,商品可以提前准备,但是教育则不同,生产和交付是合在一起的,只有把全部课程都学完才算是真正交付完成。双减之后,新东方把学费给全退了,因为俞敏洪经过这类事情,知道风险,所以定下规矩一定要账户上留下没有学完可以退给家长的钱,但是也有不少培训机构暴雷了,因为他们把钱提钱用了,靠新招收学员来覆盖支出,遇到黑天鹅事件只能关门倒闭了。

这是教育复杂性的一个方面,还有就是教育的范围太广泛了,教语文数学也是教育,教琴棋书画也是教育,教编程写字也是教育,在一方面擅长在别的地方未必擅长。地理也是一个因素,10KM以外的大机构,和小区门口的小机构,你选哪个?大机构贵,小机构便宜,邻居家的孩子都上小区门口的机构,爷爷奶奶负责接送就行,面积也不大,就100来个平米。这也导致了教育行业特别分散,巨头难以获得垄断式的优势。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教育是非常非常非常认老师的,跟哪个机构可能不是那么重要,但是跟哪个老师很重要。如果一个名师从A机构跑到B机构,那么很多学员是会跟着走的。之前董宇辉和东方甄选的故事,新东方之所以有意识地削弱主播的话语权,是因为他们早在很早之前就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名师能把学员带走,只是没有意识到在短视频平台的助力之下,超级IP主播的能量远远不是以前一个新东方名师的能量可以比的,所以旧的那一套显得特别的不匹配了,当然这个不是今天我们讨论的重点。正因为老师如此重要,所以名师都是被各家机构争抢的对象,就得给高额回报,打造成为金字招牌。那如果我是一家教育机构,我尽可能多地抢名师行不行?

不行,因为归根结底你还得赚钱,如果名师太多了,机构的回报也许会变少,变成给名师打工了。这个特性也会让教育机构把名师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太少了不行,太多了也不行。所以注定好的老师就是会分散到不同的机构中去,这个市场就是大家一起吃的。

以上这些特性,在在线教育出现之前,制约着教育市场的发展,那么在线教育出现之后,哪些有变化,哪些没变化?

位置的影响肯定是变化了,线上教学跟地理位置没有关系。反而让三四线城市的家庭能够接受到一线城市头部的教育机构的资源,这要是双减之前,学而思、猿辅导等高歌猛进的原因,用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打三四线城市的市场,价格就是几千块钱一门课,用俗话讲确实就是降维打击,每天的广告费用都要花去几千万。

班级规模也变化了,线上教学可以容纳更多人数,也就是所谓的大班课。据我所知在线教育的小班课模式普遍没有做起来,因为成本太高,相比线下教学没有突出的优势。大班课就能把老师的时间成本平摊到更多的学员身上,从而把价格给打下来,价格降低,规模扩得更大,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是这套模式的底层逻辑。

这个模式有天然的优势,三四线城市家庭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消费活力增加,培训机构有钱赚,老师拿高薪,那么为什么后来要有双减政策呢?

说下我的个人理解,不代表事情的真相。

一方面,这种卷是无意义的,至少对于整个大系统来说。教育对于个体是培养人,提升能力,对于社会除了训练未来的劳动力之外,还有个作用是选拔。这个逻辑我之前的文章有分享过,从选拔角度,是希望选拔出真正有潜力、有天赋的人,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大家公平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然后看谁表现更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教育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绝对公平肯定是不存在的,只能说尽量维持相对的公平。在线教育模式下,给孩子补课的家庭肯定是增多了。大家都补课,和大家都不补课,对于教育选拔来说是一样的,那么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角度考虑,为什么还要增加在这方面的消耗,增加家庭的负担呢?

第二个方面,对于原有的教育系统是颠覆式的影响。基于前面说的逻辑,原有的教育系统迭代比较慢,很难应对这种所谓的“降维打击”。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当时有很多教育体制内的老师被教培机构挖走,动辄年薪几十万。如果让这种趋势蔓延开来,那么体制内教育可能就不剩多少名师了,反而就会变成体制外的教培机构唱主角,体制内的学校唱配角。而教育这种国计民生的事情,是需要考虑社会稳定性的,短时间突然长出来的教培系统存在着比较大稳定性风险,比如这个机构倒闭了,老板跑路了,超前教学、过度教学等等,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第三个方面,资本化导致财富过度聚集。正是因为在线教育系统效率高,导致原来任何教培机构份额不超过5%的格局出现改变,最后的结构就是大量的财富被少数几家全国性的机构获得,虽然机构老师能获得更多的回报,但是相当于把更多家庭的钱,更多传统教育机构养活的一些就业人口的收入给集中到少数机构、少数名师,但是这些少数机构的老板和少数名师消费力又有限,财富多如刘强东自己说一年的消费也就是几十万,这些钱不再流通或者流通很缓慢,从共同富裕以及经济健康的角度看,可能并不是件好事情。

所谓的资本无序扩张,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创业者、企业家更多考虑商业利益,这没有错,但是作为规则政策的制定者,就需要更多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变化太快未必是一件好的事情。

再回到开头的那几个问题:

1、儿童教育是不是个好赛道或者说有很大商业前景的赛道?

是好赛道,也有很大商业前景的赛道,理由需求强、普遍、持续付费,但是前提是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教育这个事情能做几十年,如果做成一个品牌的话。但是这个里面要细分,儿童教育的真正刚需还是在于K12考试提分,大头肯定是这个,之后才是编程、阅读、美术、音乐、球类等,有很多的细分领域可以做,能够容纳数量众多的供给端。

2、儿童教育的各种模式之间孰优孰劣?

从商业效率的角度来讲,在线教育+大班的模式优于非在线教育+小班,高客单价的模式优于低客单价的模式,教育背后的老师供给是相对稀缺的,稀缺的供给获得更高的商业回报我理解才是更健康的模式。

3、AI技术出现对这个赛道会有哪些影响?

未来我认为AI对教育的改变会很大,AI相当于一个无所不知,随时随地可以陪伴在身边的名师。一方面会突破地理的限制,也会突破时间的限制,AI可以24小时不休息服务,且同一时间可以服务无数的学员,这会带来效率的极大提升,在线教育时代,每个学科要几千元,AI时代,可能会降到几百元。人人都能普及的情况下,又回到了相对的公平。

而且对于原有教育系统的颠覆性没那么大,反而可能形成很好的补充,对于财富聚集也没有那么明显,再加上确实能够带动整体教育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提升,所以我认为AI+教育的解决方案应该政策上不会有那么大的阻力。我个人比较看好做AI+教育解决方案的,尤其是智能学习平板。除了软硬件结合之外,纯软件应用应该也有一些机会。如果有哪个大的赛道会比较快地被AI改变,我认为可能是教育。

4、未来会不会迎来春天?

原来的在线教育+人工服务的模式,我认为是不会了,一方面技术进步带来了模式的革新,原来的模式不具备优势了。另外一方面,政策的考虑依然存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限制再开放的道路韩国也曾经走过,但我认为在中国不太可能,因为中国和韩国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量,对社会的影响不可相提并论。

另外有一本书叫乌合之众,可以看看,大众所表面倡导的,可能对于整个系统并不是好的解决方案,纯粹地为了卷而卷,确确实实并不好。在AI技术的加持之下,整个教育行业未来我认为肯定是会更有商业前景的,因为基本盘在那里,需求在,消费意愿在,只是解决方案效率以及是否能够避免关键的问题,目前看下来是可以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言非虚。再次声明,以上均为个人的理解,并不代表客观事实,请谨慎参考。也有有些原本想分享的这次可能没有写到,后续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