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季节病,需畅通儿科分级诊疗梗阻|新京报社论
发布时间:2024-11-20 23:01 浏览量:8
转自:新京报评论
对于季节性疾病的防控,各级医疗机构还需进一步完善衔接机制,让分级诊疗更好落地。
▲北京朝阳医院儿科夜间急诊,屏幕上显示挂号报到信息。新京报记者 戴轩 摄
新京报社论
秋冬换季,又到了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北京多家三级医院儿科人满为患,夜诊排到了几百号。
据报道,为了方便就近就医,北京市多区公布了提供儿童诊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单及可提供儿科夜间急诊的医疗机构名单,截至11月18日,名单里共有85家各级医疗机构及3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仍有市民反馈,由于分级诊疗衔接不畅,社区医院“接不住”,导致儿童就诊仍较困难。
如何改变“家长喊难、儿童受累,医生叫苦”的困境,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之所以说是再次关注,是因为这一现象实在太过熟悉。就在去年冬天,一波甲流来袭,孩子们纷纷中招,对儿科的挤兑比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当时各方都在纷纷探讨解决之道,但随着那一波疾病过去,也就失去了热度。
儿科挤兑出现周而复始的情况,有其客观原因。儿科服务的群体,本身充满朝气,没有太多恶性疾病发生,平时诊疗需求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为了应对一过性的呼吸道疾病就盲目扩张,反而会冲击有限的医疗资源,造成新的矛盾。因此,当前更重要的是,各级医疗机构如何完善衔接机制,盘活现有资源,并进一步打通分级诊疗的梗阻。
首先,不妨跳出儿科来看待呼吸道传染疾病。从专业分工的角度来看,儿童生病理应到儿科就诊,但在医院超负荷运转时,其实也不用强求。事实上,国外的家庭医生往往是包揽全家老少的日常诊疗。
对于呼吸道传染病,这种诊疗路径相对清晰的疾病,综合医院的呼吸科、感染科、全科医生都能正确处置。现实中,儿科与成人科室,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患阑尾炎的儿童,照样可由外科医生做手术;儿童呼吸道患者看呼吸科,从专业本身也说得通。
要知道,设立儿科门诊,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专业的诊疗,而不是画地为牢,在孩子们需要看病的时候看不上病。
如果这个逻辑被认可,社区医院作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一环,就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社区医疗机构主要防范慢病,但从其责任分工来看,同样可以预防或者治疗早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但从报道看,一些三级医院尤其是儿童疾病专科医院,出于药品质量及安全考虑,均不提供输液药品的外带服务,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没有相应药品,无法提供接续诊疗服务。这也是导致分级诊疗难以落地的梗阻之一。
这需要在更高层面,对药品的采购和配置予以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基药为主,但是儿科的常见病,比如说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应保障基本药物能在社区配得到。同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能力,为在综合医院儿科诊治过的儿童提供接续治疗服务。如此,既能一定程度起到分流作用,也能让患儿家长少折腾。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薄弱环节,一方面,要持续培训全科医生的儿科诊疗能力;另一方面,社区医院也可以索性做强检测服务,让轻症患儿能在社区完成病原判定,这可以大大减轻专科医院的高峰就诊压力。
此外,对于儿童呼吸道疾病,还应制定更加规范和细致的指南。比如,输液指征是否能再严格一些,有没有必要每一次打针输液都走一次挂号取药的流程。从道理上讲,一个疾病一旦确诊,用药应有连续性,三天以上是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减少重复挂号取药,也可以减少患者的就诊诉求。
总之,对于当前儿科挤兑的困境,在目前医疗资源下,通过合理调配,畅通儿科分级诊疗梗阻,在社区中心挖潜力,还是可以缓解的。当然,对于季节性疾病的防控,始终有新问题,需要持续探索优化。
编辑 / 徐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