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肢体暴力,这4种易被忽视的家暴,会导致孩子罹患抑郁、双相
发布时间:2024-11-22 16:20 浏览量:7
本文字数约:3645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精神暴力的“杀伤力”,远超肢体暴力
02、家庭“捧杀”,会给孩子埋下痛苦的根源
03、长期精神、肢体暴力会导致复合性PTSD
即将到来的11月25号是“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也被称作“国际反家庭暴力日”。
人们常说,“家”是温暖的避风港,但对于很多儿童、青少年来说,这句话看着很讽刺、很心酸。
此图为AI生成
因为他们的家不仅不是温暖的避风港,还会“伤人”,家里总是狂风骤雨,气氛压抑,大人动辄对孩子又打又骂,对他们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在过去,“家暴”一度被认为是“家务事”,外人不应该插手,就连法律都难以起作用。
但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家暴”的极大危害,国内社会对“家暴”也越来越无法容忍。
在千呼万唤中,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
在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中,也明确将“禁止家庭暴力”写入法典。
随着社会进步,很多父母也更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再采取“打是疼、骂是爱”的棍棒教育。
可是,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抵制“家暴”不应只禁止“肢体暴力”,更要包括“精神暴力”。
因为,当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时,发现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的心理伤害远远大于身体伤害。
很多父母都知道不宜再打孩子了,但他们无意中对孩子采取了大量的“精神暴力”,却不自知!
他们更未意识到,精神暴力会导致孩子形成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这是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根”!
01、精神暴力的“杀伤力”,远超肢体暴力
如今大部分家庭中都只生1、2个孩子,父母对儿女非常疼爱,甚至是溺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根本不舍得打孩子。
就算孩子非常不听话,父母忍不住打几下,那往往也是非常轻的,不会造成实质性的身体伤害。
家里的老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隔代亲”,容易溺爱孩子。如果老人和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有冲突,双方还容易发生矛盾。
可是,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要求非常高的父母,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无意中对孩子采取了大量的精神暴力,“杀伤力”远超肢体暴力!
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恐吓、威胁,令人可怕的表情。
有一位抑郁症高中生小璇,她出生后,父亲非常高兴,下定决心要把女儿教育成知书识礼的才女。
所以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开始,这位父亲就教女儿识字、背唐诗,而且要求很严厉。
小璇达不到他的期待时,他非常生气,想狠狠教训一顿,但又舍不得打伤女儿,就用报纸卷成纸棍,用力打在小璇旁边的桌子、椅子上,并凶神恶煞地吓唬她。
小璇确实没怎么挨打,但父亲凶恶的表情和语气,威胁她、贬低她的训斥话语,都让她非常恐惧、愤怒,形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青春期后,小璇再也不压抑自己对父亲的愤怒。她一看到父亲就生气,对父亲恨得咬牙切齿,还因此对其他男性也感到抵触,甚至想过成为同性恋者。
又比如,很多父母总是否定孩子,甚至会用很难听的话辱骂孩子:
“你怎么笨得跟猪一样”;
“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蠢的孩子”;
“废物!”“垃圾!”;
“你这个没用的东西!”
有些父母骂孩子不带脏字,但阴阳怪气:
“你要害我害到什么时候?”
“我跟你讲,你这辈子就这样了”
“都是因为你,我们家才那么倒霉!”
“要不是因为你,我跟你爸早离婚了!”
……
很多父母不觉得这些话过分,以为自己只是刀子嘴、豆腐心,孩子不会把这些气话当真的。
但其实,这就是严重的语言暴力、精神暴力!
它真的就像刀子似的,一刀刀扎在孩子心上,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长期受到这样辱骂的孩子不但容易得抑郁症,还会出现自卑、胆小、敏感多疑的“低能量”偏执型人格异常。
除此之外,冷暴力也是一种精神暴力。
有的父母长期对孩子忽视、漠视,又或者对孩子感到生气时,很长一段时间都拉长着脸,不跟孩子说一句话。
比如有一位曲马多成瘾的患者阿莉,她的父母感情不佳,经常吵架。
阿莉的父亲不仅对妻子生气,还迁怒到女儿身上。在阿莉印象中,父亲几乎从没对她说过一句话,也没有抱过她。
阿莉非常渴望得到父亲的关心,但内心又十分恐惧,不敢开口。随着年龄渐长,她不再想亲近父亲,反而对他很不满、很疏离,两人一见面就容易发生矛盾。
而且,她还有严重的“恋爱脑”。
一旦有比她年长的男性对她比较好,她就会产生“被宠爱”的感觉,无法克制与男性亲近的冲动,甚至很快就同居。但她总是遇到“渣男”,备受伤害。
02、家庭“捧杀”,会给孩子埋下痛苦的根源
其实,从广义上来讲,还有一种“家暴”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很大:
父母、老人对孩子长期的过度夸奖。
虽然这让孩子感到高兴,但这是一种“甜蜜的毒药”,后续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事实上让孩子非常痛苦。
很多父母、老人疼爱孩子,看孩子哪哪都是优点,还经常大夸特夸,“你怎么那么厉害”、“你真是聪明绝顶”、“你将来就是上清华北大的料”……
虽然父母、老人的出发点是表达欣赏和疼爱,但孩子往往难以理性对待。
他们被夸得飘飘然,形成叠加性心理渴求,希望不断得到表扬,并以为自己真的聪明绝顶。
如果他们在某些阶段真的表现优秀,比如学习成绩好的话,他们的内心更是傲慢自大、自以为是!
此图为AI生成
而这种心态,其实是典型双相障碍患者出现轻躁狂/躁狂发作的真正根源。
所以,过度夸奖虽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家暴”,当时没让孩子感到痛苦,反而感到很开心,但这属于埋下“祸根”,会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遭受巨大失败和痛苦。
说得通俗一些,这就是“捧杀”。
前段时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沙白白选择了安乐死,这件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沙白白在青少年时期被发现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这种病虽然还很难根治,但如果患者遵医嘱、注意生活方式,病情能得到有效控制,甚至能跟常人一样生活。
但沙白白偏不。为了追求所谓快乐、自由的人生,美丽性感的外表,她把医嘱和父母的要求都当做空气。
所以,她的病情终于严重恶化。她还拍视频分享自己的经历,言语之间鄙视穷人,非常自大。
她骄傲地说,她从小就是父亲“炫耀的工具”。父亲经常在亲戚朋友面前无节制地夸她,她也非常享受。
久而久之,她变得自大自傲、自以为是、极度地以自我为中心,只听得进夸奖,听不进批评,成年后逐渐发展成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03、长期精神、肢体暴力会导致复合性PTSD
长期遭受家暴的儿童、青少年,很容易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当他们到精神科就诊时,一开始很容易被诊断为抑郁症。
但随着治疗效果不好,症状越来越严重、复杂,医生很可能会把诊断改为难治性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
以上无论是哪个诊断,都属于“症状学诊断”,无法明确病因,精神科大夫只能采取药物或物理方法对症治疗。但往往疗效不佳,患者的病情反反复复。
可是,现在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得到改善。
2022年正式生效的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中,世卫组织确立了一种新的精神障碍——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这是一个病因学诊断,主要病因就是患者经历过复合型的心理创伤事件,尤其是长期的、无法逃脱的人际创伤,比如家庭暴力、校园欺凌、被虐待等等。
这个新诊断是国内外主流精神科诊疗体系的一大进步。
也就是说,那些长期遭受家暴(肢体暴力和精神暴力都算),出现了精神心理症状个体,更准确的诊断应该是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这意味着,最重要的治疗是修复心理创伤。即使无法完全修复,至少要让患者远离创伤源,尽量不要激活创伤、形成新的创伤。
可如果按照以前的诊断:难治性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很多大夫和父母都没意识到孩子的“病根”,父母自然很难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还继续在无意中对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孩子自然很难康复。
不过,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还很新,很多临床精神科大夫还没与时俱进,对此还不了解,误诊的情况仍然非常普遍。
所以,父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关于这个新疾病的知识,还要学习精准精神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孩子的症状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父母一定要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避免再有意无意地对孩子实施肢体暴力、精神暴力、过度夸奖。
如果父母中有一方还是很固执偏执,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那另一位家长要果断站出来保护孩子,将两人物理隔开来,甚至分开住,避免孩子的病情愈演愈烈。
绝大部分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即使他们打骂孩子,也是抱着为了孩子好的目的。
此图为AI生成
但这种方式不但不科学、不妥当,还是有害的,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所以,父母在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的基础上,还要懂得真正科学的、有智慧的育儿知识,掌握精准心理学,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网络上的育儿知识铺天盖地,但有很多是不科学的、荒谬的,有很多所谓的科学育儿博主实际上学的是精神分析流派,导致存在不少“坑”,比如“无条件的爱”,父母要懂得识别,不宜盲目照搬!
希望精准心理学能尽快成为“显学”,促进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普及。
希望更多父母能将对孩子盲目、无知的爱,转化为有觉悟的爱,只有如此,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孩子才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