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儿童科技工学团”跨学科主题学习

发布时间:2024-11-29 07:10  浏览量:7

当雨季来临时,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晓院附小”)的许多学生发现:校园墙壁由于长期受雨水侵蚀而发生破损,道路和操场的几处积水导致同学们通行不便。于是,五年级学生在科学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了“雨水收集器”的探究性学习。2014年以来,晓院附小以“儿童科技工学团”为载体,探索在科学课及科技活动中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构建起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晓院附小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亲手创办的。1932年,陶行知又在校内创办了“山海工学团”。他对“工”和“学”的解读是“工作”“科学”。今天的“儿童科技工学团”,“工”被引申为科技创新实践,“学”则在学习的基础上加入了在实践中发现、研究与解决问题的含义,“团”则指的是学习共同体。

看重不同的“学”

以生活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对具体现象的观察与比较中提炼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进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儿童科技工学团”建立的主旨。

学校依托“儿童科技工学团”学习平台,倡导用“工学团式学习法”学习科学、信息科技、数学、劳动等课程,以“小先生制”为抓手,以“小讲坛、小论文、小发明、小调查、小竞赛、小答辩、小集市”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其中,小讲坛主要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开展的小调查、小发明等展开,如池塘养鱼调查、校园垃圾桶的摆放、学生食品营养安全、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调查等;小论文是在科学活动中进行观察、实验或考察后形成的书面总结,涉及养蚕养鱼的小学问、水培和土培植物的对比、光照对蚕卵的影响、地板砖防滑等十几项内容;小发明是运用已有的科技知识,对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些感到不便、不足之处进行的改造与创新;等等。

学校还积极搭建小种植员、小创客、小设计师、小建筑师、小程序员、小工匠、小电工、小木匠、小技术员、小维修员等“儿童科技工学团”实践平台,创设不同的实践活动,如小种植员负责校园植物的绿化、维护和互联网种植基地的管理等;小设计师负责“规划”学校,寻找校园生活中有关工程类的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小维修员负责学校科技资源的日常维护与修理等。

注重有效的“跨”

首先,基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例如,在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有关水的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后,教师结合苏教版小学科学一至六年级教材中有关水的单元、课题以及相关教学活动对“水”进行重构:在一年级设置“玩转小水轮”,二年级设置“小水滴旅行记”,三年级设置“净水装置”,四年级设置“保温杯”,五年级设置“珍惜水资源”,六年级设置“我的生态瓶”等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

其次,将社会性议题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课余时间更喜欢室外的科学活动,于是设计了“我的DIY小菜园”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一年级为“说:喜欢的植物”,二年级为“种:栽小葱”,三年级为“研:向日葵(西红柿或者黄瓜)的一生”,四年级为“研:凤仙花(可自选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种植”,五年级为“STEM:立体小菜园”,六年级为“STEM:生态瓶”等。

再次,基于学科核心概念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围绕“科学、信息科技、数学、劳动”等四门课程,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段,建构工程素养培育的目标进阶体系,包括道德成长、人文、科技、艺术、体质健康等五类跨学科活动清单。道德成长类有金陵文化、公祭读本、生活实践、学农实践工学团等;人文类有汉字故事、陶诗赏析、阳光阅读、外交口语、英语科普等;科技类有趣味科学、少儿编程、机器人等;艺术类有陶子合唱团、民乐工学团、童谣、石头画、陶艺、书法等;体质健康类有美食文化、心理周、篮球俱乐部等。

开展丰富的“联”

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专业提升的过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联结家校社的重要纽带,学校常态化地向学生征集生活中的问题,督促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到社区开展科学小调查等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前期调查、搜集资料、设计构思、材料准备、动手制作、测试调整等多个环节,提高了动手能力及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合作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工程技术素养。

为发展儿童的工程素养,学校建设了科学体验馆、未来教室等十几个校内外科技场馆,依托多项省市规划课题研究,积极推动“儿童科技工学团”项目建设。学校先后荣获国际技术与工程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阵地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优秀少年科学院、南京市星光基地学校、南京市创客基地学校等称号。

(作者分别系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教科室主任,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副校长)

标签: 儿童 科技 工学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