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福彩:为孤困儿童撑起一片天
发布时间:2024-12-04 17:53 浏览量:6
大众网记者 徐瑞 通讯员 崔伟 德州报道
公益福彩,护幼成长。今年以来,德州福彩严格按照省厅“1261”工作总体思路和全市民政工作会议精神,将精细化管理贯穿福彩运行全过程,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效能,统筹推进各游戏票种营销、促销活动,渠道布局向多元化延伸,公益潮玩实现拉新引流,彩票销量实现新攀升,传统游戏焕发新活力,为筹集福彩公益金,护佑儿童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十四五”以来,德州福彩累计销售福利彩票12.23亿元,筹集公益金约4亿元。截至2024年,德州市利用中央福彩公益金保障孤困儿童2757人,累计发放基本生活费1.32亿元,用于孤弃儿童、残疾儿童、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持续发挥福彩公益金质效,为推动儿童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助力。
福彩助学:照亮寒门学子求学路
“感谢党和国家的养育之恩,谢谢‘福彩圆梦’对我学业的支持,让我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我会时刻保持感恩之心,继续奋斗,将来一定把这份爱回报给社会。”说起自己的学业,来自宁津县时集镇的孤儿涵涵(化名)眼中饱含泪花。对于涵涵而言,每年10000元的助学金,不仅意味着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还能让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帮助涵涵继续完成学业的这笔助学金,正是来源于“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项目。该项目是民政部从2019年起实施、由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的面向孤儿开展的助学项目,该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具体实施。只要是年满18周岁的全日制在校孤儿,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职生等,都可以申请。
为能让福彩公益金发挥最大效能,德州民政部门在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重点困难儿童助学工程,参照孤儿助学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重点困境儿童纳入助学范围,给予每人每学年10000元助学金。
2024年以来,德州市民政局通过乡镇上报、入户走访、数据对比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为89名孤困儿童发放助学金89万元,福彩公益金的注入,为孤困儿童接受中高等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今后将继续强化福彩公益金在“帮困助学”方面的作用,优化救助机制,践行职责使命,让孤困儿童不再为上学发愁,用更多关爱点亮寒门学子的求学路。
“阿姨,我什么也看见了。”2018年,因为先天性脑积水,德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帅帅(化名)放声大哭。眼看着帅帅接近失明,德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妈妈们”四处打听相关专业医院,并同德州市民政局申请救助金。最终,2019年暑假,“妈妈们”带着他赶赴上海做了脑积水手术,帅帅得以康复。
帅帅的成功康复,离不开福彩公益金的支持。其手术治疗费用,在医院免除部分费用及扣除医保后,剩余自费费用全部由“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兜底报销。
“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不仅助力孤困儿童康复,还积极为他们提供免费体检。“孩子们都到这边来排队,大家排好队就可以体检了。”在乐陵市人民医院,乐陵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正在组织孤困儿童进行公益体检,“孩子们每检查完一项,就把体检单子交给我,然后我们再做下一个项目。”为确保每位孤困儿童保质保量完成体检,乐陵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全程陪伴在孩子们身边。在体检的项目中,检查内容涵盖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腹部彩超、心电图等16个检查项目,可谓应检尽检。
“这个项目的实施为孤困儿童疾病预防、早期诊治提供了平台,能够让更多孤困儿童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爱。”德州市民政局儿童福利科工作人员说道。为保障孤困儿童身体健康,德州市民政局建立并完善了全市孤困儿童健康档案,针对体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持续追踪,提供健康关爱服务,真切为孤困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福彩济困:加快推进未保中心建设
“小颖(化名),‘小熊’在右前方,使劲儿往前爬。”在德州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3岁的小颖进行认知训练,小颖已经在短时间内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亲切地称呼这里的工作人员为“妈妈”。
小颖之所以衣食无忧,得益于德州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心。近年来,德州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心在中央、省级福彩中心的支持下,申请公益金9000万元,对市县两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进行改造拓建,不仅完善了心理咨询室、团队沙盘室、阅览室、功能活动区、儿童乐园区、生活服务区等进行规划设置,还完善全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制度制定发布、专业培训、信息收集、档案管理等功能。
孤困儿童作为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帮助和支持。自2022年德州市县两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体化运营以来,累计为2640名身处困境的儿童提供专业帮扶服务,小颖就是其中之一。2023年初,小颖的父母因为感情不和,一直处于离婚的矛盾中,因为互相赌气,导致3岁的小颖无人照看。德州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心了解到小颖这一情况后,立即伸出援手,暂时将小颖接到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进行照料。经验丰富的心理老师通过沙盘游戏,积极引导她正确认知情绪、学习表达、宣泄情感。专业社会工作者同她一起阅读、绘画,让她保持心情愉悦。工作人员定期为她开展认知训练,帮助她快速适应这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