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73.3%的孩子不想上学?不逼着孩子写作业拿高分,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发布时间:2024-12-05 08:05  浏览量:4

最近看到一个数据: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中小学生的厌学率已经到了73.3%。

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提醒大家,今天的教育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孩子厌学,不想上学。

更加叫人瑟瑟发抖的是,有一部分孩子,从不想学,渐渐恶化到了不想活。

网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挤满了13-16岁的青少年。白天的门诊接待量日均300人,且一号难求;院区的床位人满为患,还需要取号等位。

100个孩子里有几个碰到困难,可能是个性或者家庭的问题。但现在这么高比例的孩子出现问题,或许就是我们每个家长都需要重视的社会现象。

黄灯警告说,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了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

林小英走访富士康工厂时,发现工人大部分来自刷题考试的县中。“他们参与了全球化,又被彻底排除在全球化之外”。

许多被刷题和分数牵着鼻子走的孩子,要么走进一条死胡同,要么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

对于我们普通家庭来说,怎样避免孩子成为刷题机器?除了拼升学,我们还能怎么托举孩子?

01

“再见,作业!”

数学家陈省身说过,孩子要争100分,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施了10遍肥,最后创造性都被磨没了。

真想对孩子好,就放Ta一马,让Ta在最该玩和充满好奇的年龄,创造性地玩个痛快。

学习真的可以好玩吗?

当然!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马斯克发了一条推特:“新世界来了。再见,作业!”

真的可以没作业吗?

如果你在马斯克的学校,真的可以。

不得不说,马斯克真是一个处处颠覆传统的人,包括教育。

他在普通学校看不到想要的教育方式,就干脆自己建了一所“三无”学校——没有年级、没有考试、没有作业。

这所学校号称面向未来,专门进行创新教育。课程以STEM为重心,内容涵盖了数学、科学、AI机器人、火箭技术,甚至还有魔法。

2020年马斯克的5个孩子从Ad Astra学校毕业后,学校更名为Astra Nova,仅提供线上教学,并面向全世界招收10-14岁的孩子。

每一届学生250人,每个班级最多15人。每个孩子随心所欲地选课,并拥有独一无二的课表。

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孩子上课时用账号登录,参与不同的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学校也会经常邀请各个领域的教授来讲课,比如拿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会跟孩子们一起讨论关于望远镜的研发问题。

不少富家孩子削尖了脑袋都想进这所学校,因为都想成为下一个马斯克,都想知道学什么才能变成他那样的“外星人”。

可是,你再有钱也不一定进得去。

首先因为名额有限。

然后,你需要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完美适配的孩子,如果家庭收入低于7.5万美元,还可能被减免学费。

第一轮报名申请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解答难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孩子需要从火星、外星人、机场、湖泊、恐龙等难题里选择一道,用1-3分钟阐述自己的理解,并说出一个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比如,有道“火星难题”,问的是五名宇航员被选中执行首次火星任务,应该选谁当领导?

A: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人

B:拥有最丰富太空经验的人

C:最努力工作的人

D:最相信这次任务能够成功的人

E:看起来很像领导的人

这些开放性问题连老师也没有标准答案,它更多只是考察孩子的创新力、想象力和分析力。

第二步,家长需要给学校写封信,聊聊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以及想让孩子从中学到什么等等。这封信可以用中文写,学校主要是想判断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契合。

第三步,上传文件,就是把需要的各种资料全部上传就可以了。

通过第一轮考试后,孩子还要参加第二轮的线上面试。

这一轮更像是无组织领导讨论。几个学生线上讨论,考官在一旁给学生的表达力、创新力和领导力打分。

通过面试的孩子就会收到录取通知。如果你是国际学生,由于可能存在的时差问题,学校会支持你申请半日制课程(每天4个小时),或者一周一节的课程。

如马斯克所愿,这所创新教育的学校,对做题和考试没那么重视,入学测试也不按常规出牌,它看重的是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到这里,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孩子们可以像校长达恩说的那样,“在一个‘成长农场’而不是‘考试工厂’里学习。”

而且,这所非盈利的线上学校在报名申请时是免费的。你要不要让孩子试一试呢?

02

再见,“高分”教育!

马斯克之所以要办一所创新学校,是因为他觉得不少美国学校的教育太僵化了。

“它就像工厂标准化的流水线,学生就如同流水线上的原料,出厂前还要接受同样的质检,也就是一连串的考试。”

有一说一,我们自己的学校,是不是更加强调标准化的考试和成绩呢?

拼起考试来,我们的孩子几乎“一样的出色”,而美国孩子却“各有各的不足”。

就拿最近一次全球性中学生测试PISA考试来说,谁能想到一个STEM强国的数学排名,竟然排在全球第34位,远远低于我们的孩子?

PISA数学美国以465分的成绩排在全球第34位

但是,为什么我们在创新方面不如美国?提起创新教育,为什么美国还是全球的No.1?

因为,成绩好不等于有创新力。高分只能说明孩子的学科熟练度高,学习能力强,却不等于说Ta是一个创新人才。

有个刚刚从美国考察回来的校长跟我说,10多年前去美国时,觉得人家的学校硬件称得上是高大上,现在再去就发现,我们不少学校的科技含量已经赶上他们了,但是创新教育的差距依然不小。

比如,人家实验室的大门是向学生敞开的,我们有些学校的实验课却还在“讲实验”,更别提让学生观察和操作不会考的实验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的教育体系强调考试,为的是把会学习、考高分的那一批孩子选拔出来,放到大学里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毫无疑问,这样的教育曾经非常成功,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我们的国力已足够强大,人工智能的大潮已势不可挡。我们不能再满足于“跟着人家学”,而是要开始思考“自己创造新的东西”。

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我们的教育,势必将发生重大的转折。

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儿童报告2024》做出预测:

未来的学校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将逐渐被素质教育取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成为教育的重点。

要让100个孩子有100个特色。他们可能考不了高分,却肯定拥有比我们这代人更多的创新力和更多条出路。

03

你好,创新教育!

孩子的创新力可不是天生就有,得靠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最早给孩子创新的齿轮上劲的,肯定是家长的眼光和认知。

你可以给孩子选一所创新学校。

最近,我刷到了一所顶级美高的科学课,彻底被北美的科学教育折服了。

这位科学老师是马斯克的死忠粉,曾经去马斯克的学校交流学习过一整天,带回来不少好玩的创意。

在讲 “力与运动”的时候,他让学生折一架纸飞机,用手在飞机斜下方改变气流方向,操纵纸飞机飞行!

你能想象吗?孩子们靠着不停地实验和摸索,完成了这项不可思议的任务。

而且,孩子在制作纸飞机的过程中,把课堂上学到的飞机构造、空气阻力等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还加进去了自己的创新。

去一所国际学校探校时,我也见到过这种创新教育。

挑战实验课上,孩子们尝试着让鸡蛋自己站起来,用筷子提起一杯子米,用火柴棍提起1.25升的可乐;生活实验课上,他们做酸奶、做肥皂、发豆芽。

比起实验的成败,学校更看重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有没有细心观察、做好记录,能不能追问原因、调整方法。

在这所用各种实验去制造快乐的学校,老师最怕的就是学生有了想法却不动手。

就像马斯克说的,“如果你要讲授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更好的方法是让学生把发动机拆开看看。”

我想,这所国际学校里从小通过动手来学习STEM知识的孩子,将来更有可能改变世界,推动命运的齿轮滚滚向前。

我又想,如果我们更多的学校可以吸收一些马斯克的创新教育理念,那么将会有更多的孩子具备创新力,成为创新人才。

你可以让孩子参加各种创新活动。

比如报一个科学营,像科学家一样观察和思考各种生活现象和科学问题。

怎样令玫瑰花永不凋谢?
可口可乐和健怡可乐哪个会浮在水上?

这些严肃且有趣的实验,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之外打开了一个神秘的科学世界。

你也可以带孩子参观科技馆或者观看一场科学秀,看见公式和试题之外的科学趣味,看见牛顿定律、守恒定律在大千世界的运转法则。

当然,你还可以鼓励孩子多看科学纪录片,阅读科普书籍,给Ta买一些科学玩具,或者仅仅是随Ta去大自然里挖泥巴、逮蝴蝶,自由自在地疯玩,叫醒潜藏在大脑里的想象力、创造力。

当孩子的手脚和大脑忙到不行,Ta对这个世界也会产生更多的好奇、观察和了解,形成独一无二的技能底盘。

钱颖一教授说过,“一个创新型国家,不缺创新的意志、创新的热情,也不缺创新的市场、创新的资金。最缺的,是大量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创新没有天选之人,每个孩子都可以创新。

只要我们对教育的认知,不再局限在作业上,不再逼着孩子考试拿满分;只要我们让孩子从应试中转移出一部分精力,多一些闲暇时间去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

当孩子变得会学更会玩的时候,命运的齿轮开始飞速旋转,教育家陶行知的梦想也会慢慢成真,“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大管家”,她贴心又靠谱,包解决,包满意!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