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基金会“小数苗”计划首期获选项目正式发布

发布时间:2024-12-13 12:20  浏览量:5

数字化的春风,正吹向农村儿童。日前,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共同发起的“联想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支持计划”(下称“小数苗”计划)首期获选项目发布会暨颁奖仪式在北京联想总部举行。

2024—2025年为项目首期,联想基金会将提供总额400万元的公益资金,资助对提升数字素养作用明显的实践项目落地乡村小学、社区场景,促进国内乡村儿童数字素养领域的交流学习,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身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新场景、新模式与新方法的探索,助力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支持生态的形成。

早在3月份的项目启动会上,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晓林就曾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项目第一期是投石问路”。如今,经过一年的议题倡导和项目征选,“投石问路”的结果如何;联想基金会对于乡村儿童数字素养这一议题,有哪些新的观察与发现;寻找植“数”人之路的未来在哪里……围绕上述问题,《华夏时报》记者参加发布会,并对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晓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卜卫等进行了采访。

15位植“数”人脱颖而出

“让每一个乡村儿童在数字化时代自信面对未来。”据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马铁风介绍,“小数苗”计划自2024年3月20日启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响应,共收到225份覆盖全国29个省市及自治区的有效提案。经过专家严格评审,31个项目入围,15个项目最终入选,其中“优秀项目类”10个,“优秀创意类”5个,共享总额为400万元的公益资助金。

这15个项目在创新性、可行性及贴近乡村儿童实际需求等方面表现出色,通过劳动实践、探究学习、特色主题活动等形式,涵盖数字启蒙到技能进阶、信息安全防护到数字艺术融合等多维度内容,展现出乡村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公益实践的丰富潜力与多元前景。

刘晓林根据“小数苗”计划首期初步实践经验,提出了乡村儿童数字素养启蒙的进阶图,通过基于数字信息的学(搜索查看、分析判断、构建体系)、做(简单作品、复合作品、创新作品)、协作(转评赞、沟通、共创)的三种能力的进阶及全过程的辨真假、保安全、防沉迷的基础保障,对入选项目的后续执行以及下一次的项目征集提供了较具操作性的路径指引。

刘晓林分析称,在“学”的层面,31个入围项目中,29个涉及让孩子们搜索、查看网络上的内容、信息,这是让孩子们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提高认知的开始;27个项目进一步让孩子们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整理出自己真正感兴趣或有用的信息;仅1个项目能达到让孩子们通过与AI大模型或相关工具的互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认知数字世界能力的更高阶段。

在“做”的层面,31个项目中,有27个让孩子们完成一个简单作品,如生成一个二维码、录制一条短视频、编一段程序等;13个项目让孩子们完成一个复合作品,如通过访谈、收集整理家乡的相关信息,在拍摄、剪辑后,通过短视频或公众号向更多人介绍家乡;而在“做”的能力的最高阶段——产出创新作品,它可能来自深度应用所学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展现出了创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目前的31个项目中还没有看到。

“人类社会真正的力量来自协作。数字化时代也给了人类协作更大的可能。协作能力最基础的体现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和对别人的想法做简单的转发、评论和点赞。”刘晓林指出,在“协作”层面,31个项目中,有19个项目涉及相关内容。再进一步,有13个项目涉及利用数字工具,让孩子们进行线上的内外部交流。有2个项目涉及孩子们相互协作和共创能力的培养。

同时他认为,在“小数苗”31个入围项目中,涉及辨真假、保安全、防沉迷项目的只有3个,“我们希望所有项目在实施中都补上这个环节”。

以“数字包容”促进包容性发展

对入选项目的分析终究要回归对“数字素养”理解的根本——“技能不等于素养。技能需要练习,而素养需要学习,且与文化素养等密切相关。”卜卫说道。

自90年代研究媒介素养至今,卜卫深知普及相关认知、推广相关学习的重要性和困难性。她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数字技能强调具体的操作技能,如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和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信息检索、通信交流等;而数字素养主要指个体在数字环境中应具备的知识、理性思考方式和态度,包括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数字伦理关怀等方面,它涉及如何有效地获取、使用、评价、交互、创造和分享数字信息,以及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遵守数字道德及保护环境。

事实上,卜卫在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到“数字包容”,她指出,“数字包容的概念来自对数字鸿沟的批评,数字技术的发展不应把一部分人落在后面。”

2015年,联合国193个成员国通过涵盖教育、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等多领域的17项发展目标(2015—2030年),数字包容被作为实现目标的重要工作之一加速推进。而中国始终采取务实举措,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将弥合数字鸿沟、推进数字包容作为重点任务之一。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包容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数字包容既具有“目的性作用”实现数字包容发展,本身就是“消除新型不平等,实现经济社会包容”的重要目标;也具有“工具性作用”——以数字化的手段推动经济社会的机会平等、普惠共享,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重要路径。

“小树苗”项目的特殊性恰在于其助推包容性发展。卜卫指出,“首先是项目围绕乡村儿童展开,培养乡村儿童数字素养,要以乡村儿童为中心展开项目设计,倾听这个群体的声音;其次,既然以‘乡村’打头,项目就要和乡村发展结合,例如从文化、农业、旅游、乡村职业等多方面切入和产出成果,如一扇窗乡村学校‘数字素养教育’推动计划,为乡村小学构建系统数字素养教育方案并探索县域合作模式;第三,从数字包容的角度看,数字素养教育不能丢掉乡村、残障人群,如‘小手记’听障儿童数字素养养成二课堂,专注听障儿童数字技能与思维培养。”

卜卫认为,在项目的执行推进中,乡村孩子的网络沉迷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展望2025年,“小数苗”计划首期获选项目将全面落地实施,各项目团队将深入乡村学校与社区,把数字素养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教育成果,使广大乡村儿童受益。同时,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将在2025年年初启动第二期“小数苗”计划项目征集工作,链接更多社会资源,持续助力乡村儿童数字素养的提升。

“期待大家在人工智能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有更多创新性的干预方法,让每一个乡村儿童都能跟上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都能够自信地面向未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国明说道。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