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典型案例(一)
发布时间:2024-12-20 17:45 浏览量:1
2024年以来,云南省各地各校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工作落细落实,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双减”成效巩固提升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典型案例。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出32个典型案例,印发通知予以推广。本期推出家校社协同育人4个典型案例。
一、昭通市强化阳光心育,家校社协同育人。
一是导师育心,精准发力。依托“刘俊升教授(博士)专家工作站”,成立昭通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关工委组织多部门成立昭通市“思政教育宣讲团、法治教育宣讲团、心理健康教育宣讲团、教体教育宣讲团”。开发心理测评系统,为学生精准绘制心理画像。实现中小学心理辅导室60%覆盖,开设心理热线和心理信箱168个。编制推广分学段《预防性侵》课件39个。二是课程育心,浸润无声。以红色教育为主线铸魂培根,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诵红色诗篇、练红色本领、做红色青少年。以心理课程为主体启智润心,开设心理健康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以读书分享为主导强基赋能,各校图书室采购心理书籍供学生借阅。三是活动育心,引领成长。学校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现场会、红色研学活动、图书馆研学活动、心理拓展训练等育心活动。坚持“一生一技、一人一艺”的学生素养培养理念,人人有机会上舞台。四是协同育心,减负提质。健全心育协同机制,形成“党政领导、部门协同、学校主导、家庭主责、社会参与”的新格局,以“精准切入、样本示范、全面推广、提炼经验”为工作重点,探索具有昭通特色的协同育人经验。加强系统谋划,实施打造“主力军”、探索“心路径”、搭建“连心桥”、弹好“协奏曲”等“六大行动”,明确协同路径。
二、红河州四方聚力让“小眼镜”越来越少。
一是高位推动,促进近视防控工作提档升级。由州人民政府牵头,组织州委宣传部、州教育体育局、州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制定《红河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红河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等文件,定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统筹推进全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体质健康状况、可调节课桌椅配备率、教室采光和照明达标率等关键指标纳入对县市人民政府绩效考核,明确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连续三年下降的县市人民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二是四方聚力,共筑近视防控“坚固防线”。家校带动,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等方式,明确家庭在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中的主体责任,引导家长学习掌握用眼健康知识。医教互动,实施校园光明行动试点工作,推广应用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法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社会联动,共青团、关工委、工会、科协等部门协同发力,积极开展青少年视觉健康公益活动、护苗近视预防和控制专项行动、青少年近视防控亲子体验营等,营造爱眼护眼的浓厚氛围。三是多措并举,持续提升近视防控水平。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与“双减”工作、中小学生手机、睡眠等五项管理有机结合,把学生的近视率作为是否落实“双减”工作的一个“晴雨表”,不折不扣地落实“双减”政策,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充足。强化户外锻炼,将体育锻炼、户外运动作为预防近视的有效载体。定期开展视力监测,坚决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三、安宁市积极探索“区域统筹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构建共育格局。安宁市人民政府牵头,成立以教体局、妇联、法院等职能部门领导和各街道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协同推进育人实验区工作的规划、统筹、协调。印发《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实验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厘清协同部门职责,强化条件保障。在教体局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指导统筹全市协同育人整体工作。抓实“三级家委会”建设,做到有章程、有承诺、有评价、有奖惩,形成完善机制。把“家庭教育大讲堂”建在社区,将市级讲师团成员划分成9个组,发挥“雁阵效应”,下沉到各街道、社区开展公益讲座和个案辅导。挖掘协同育人资源,依托城市文化中心,通过基地共建、场馆共享、资源共育等途径,为协同育人提供了全方位保障。二是完善机制整体协同推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实验区建设推进工作。建立科研攻关机制,积极申报2024年昆明市家庭教育研究会课题,9个课题获立项。建立专项培训机制,通过德育、教育科研、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的带动,培养一支以优秀教师、优秀法官、“五老”志愿者为主的讲师队伍,提供课程“点单”服务。对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实施“一户一案”“一生一案”,依托人民法院积极构建“法庭+家庭+基地”的家庭指导模式。培养“专家型”校长团队,通过任务驱动、问题研讨、考察学习,让校长成为行家里手。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将协同育人工作成效作为学校、各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和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考核体系。建立资源保障机制,整合市域内各类实践基地,以及学校场地、课程、师资等资源,为协同育人活动提供无偿服务,市级财政给予实验区建设相应经费保障。三是“纵横”联动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整合教育、卫生、社会心理健康资源,组建64人的专业队伍,聘请11位专家担任督导,与20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横向探索“家校社协同联动”,纵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幼一体化区域推进”,实现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全覆盖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四、新平县“5个”机制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一是成立一个中心,规范家庭教育指导。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10个部门成立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根据需要设技术指导组、工作推进组、医疗诊治组、协同干预组、法律援助组、专家顾问组共6个工作组,拥有17名讲师团成员和90名成员。二是建立二项制度,筑牢全员育人基础。建立县级领导挂包联系乡镇(街道)、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机制和家校社协调育人推进机制,联合县妇联、关工委、民政局等9部门印发实施《新平县关于指导推进教体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扩大指导服务覆盖面、增强精准度和实效性。三是建强三支队伍,推动育人工作合力。建强班主任队伍,通过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推动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建强骨干教师队伍,县级家庭教育讲师团共有91名骨干讲师,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培训。建强家委会队伍,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均设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结合实际开展“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四是开展四项活动,搭建协同育人桥梁。常态化开展教师家访活动,对留守、单亲学生重点访、重复访。开展家校交流活动,各校利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一次家长开放日、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线上线下家庭教育讲座。开展三进三访活动,学校主动联合辖区内村组社区、妇联、民政、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开展进社区进家庭进心灵、访困访需访重点的家访专项行动,开展“集体”家访家庭5612个,“一对一”家访家庭8319个。开展亲子活动,学校、镇村(社区)定期组织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亲子艺术活动等,让家长在活动中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会科学育儿方法。五是坚持五育并举,把牢全面育人方向。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以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铭记历史吾辈自强”“向国旗敬礼”等9个主题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2024年全县中小学共成立志愿服务队30支,参与学生6000余人。开展“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全县中小学建立学期劳动清单,设立劳动周(月),校内劳动安排合理。开展“阳光成长”教育实践活动,全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素质训练开课率达100%。
- 上一篇:冬日羽绒服显高秘籍,时髦大长腿轻松 Get
- 下一篇:孝感这6个公园入选全省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