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典型案例(三)

发布时间:2024-12-24 16:52  浏览量:4

2024年以来,云南省各地各校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工作落细落实,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双减”成效巩固提升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典型案例。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出32个典型案例,印发通知予以推广。本期推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第三期4个典型案例。

一、文山州建好“少年儿童之家”,实现少年儿童在校有人管离校有“家”护。

一是高位统筹推动,确保活动有阵地。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制定《文山州“少年儿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原则和管理规定,注重整合资源,确保“少年儿童之家”正常有序运转。坚持以少年儿童“乐、学、做”为目标,突出“建、管、用”三个重点,不断推进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常态化、功能实效化,在1016个村(社区)全覆盖建设了集学习、教育、实践于一体的“少年儿童之家”,着力解决少年儿童无人看管、留守儿童关怀缺位、防溺水安全管护难度大等问题。2024年起,对全州中小学校功能室及场(馆),如乡镇游泳池、图书馆等进行假期试点开放,成为“少年儿童之家”的延伸,为假期少年儿童参加活动提供更多选择。二是建强三支队伍,确保活动有人管。建强志愿者队伍,由民政、团委、妇联牵头在各级各部门、高校等累计招募基层党员干部、“五老”人员、非遗传承人、社会工作者、返乡大学生、“爱心妈妈”等17054人,定期到“少年儿童之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强校外班主任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活动管理,统筹村(社区)留守儿童校内结对教师和片区教师5047人,负责“少年儿童之家”课程设置,落实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科普宣传、作业辅导、文体活动、劳动实践等,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赋能”。建强家委会队伍,把有威望、能干事、被信任的6567名家长选入家长委员会,协同做好轮值陪护、课程辅导工作,并通过定期走访、关爱陪伴、研学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感受“家”的温暖。三是丰富服务内容,确保活动有成效。坚持一张活动表、一张结对表、一套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档案“三张表单”管理,严格落实活动计划安排,确保“少年儿童之家”正常有序运转。寒暑假每周至少开展活动3次,3天以上的假期开展1次集中活动,丰富学生假期生活的同时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各地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活动资源,加快“少年儿童之家”提档升级,如马关县仁和镇大嘎吉“少年儿童之家”建成“云端书院”,成为孩子假期的“阅读圣地”;麻栗坡县铜塔村依托坝子雷场党性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聆听扫雷英雄杜富国先进事迹,传承弘扬英雄精神。自“少年儿童之家”设立以来,累计开展活动15万余场次,120余万人次少年儿童参与,让农村少年儿童也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假期课外辅导和托管服务。

二、景洪市特殊教育学校非遗文化进校园。

傣纸,作为傣族独特的传统手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洪市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创新性地开展了“‘纸’尖绽放南糯紫 艺术照亮梦之光”非遗文化进校园项目。一是设立傣纸制作工作坊,配备专业工具和材料,由传承人现场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从原料采集、浸泡、捣浆、抄纸到晾晒、装饰的整个制作过程。二是将傣陶和傣族手工造纸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日常教学,传统美术课程和民族手工艺项目结合开展,深入实践“兴趣入手—职前抓手—实训着手”、从小学入校到初中毕业九年的职业渗透教育培养模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充分发挥石绘工作坊和版画工作坊效能,以傣陶、傣纸、版画、石绘、木雕、刻磁等内容丰富美术课程,通过多种载体精准发掘学生潜能。三是通过举办学生作品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爱心义卖和参加各级各类文博会、作品展、文创比赛、艺术节等活动展示并检验学习成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残障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傣纸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三、盘龙区金康园小学教育集团探索构建家校双社“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

集团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密切家校沟通、引进驻校社工、链接社会资源等工作举措,探索形成新时代家校双社(社工、社会)“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推动教育要素紧密合作,共同呵护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一是以党建为引领,驱动协同育人主引擎。学校党总支坚定“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育人目标,不断丰富“科技创特色,习惯增内涵”办学理念内涵外延,把紧把牢育人发展方向,以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为抓手,坚持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书包不回家”“作业可免单”等“双减”举措,推动育人实效稳步提升。及时成立身心健康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书记、校长带头抓,德育、教学团队领衔实施,全力守护学生身心健康。二是以家庭为基础,畅通情感育人主动脉。坚守家庭教育本质,成立“校级家委会”,依托“省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平台,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家长志愿者”“专家型家长团”、金康“好家庭”评选等形式凝聚家校合力,助力学生成长。开展“金康好家风”“五好文明家庭秀”“21天笑眯眯—家长挑战课程”系列活动,让家庭、学校、学生沟通的纽带更加温暖多元。三是以社工为支撑,强化科学育人主动力。成立驻校社工站,积极探索“1234+N”嵌入式社会工作服务新模式,(即:紧扣“一条”主线,守护儿童身心健康;融合“两种”力量,形成“德育+社工”新合力;聚焦“三类”群体,搭建有效沟通桥梁;打造“四个”维度,提供多元专业服务;实施“N个”行动)。社工站成立至今,共服务学生33679人次、教师659人次、家长1252人次。四是以社会为平台,开拓实践育人主渠道。为了给学生提供安全、可持续的学习成长环境,金康园小学2015年建立校内“开心农场”,帮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笃志润德;2021年先后成立“金江路社区综合实践基地”“团结鑫苹果户外综合劳动实践基地”,为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近大自然提供有效支撑。

四、官渡区关锁小学家校协同抓实入学适应教育。

一是抓实教师岗前培训。学校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对一年级教师开展学校、年级、学科教研组三个维度培训,强化师德师风、校园安全底线要求,树牢“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教育意识,鼓励教师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突出以生为本的探究式、体验式学习及正面肯定和鼓励。二是均衡分班促教育公平。实行随迁子女和户籍学生混合编班,选优配强班主任和配班教师并现场抽签确定班级,班级单元互助成长、教师结构优势互补。加强教育关爱和人文关怀,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名学生。三是精心设计入学教育内容。紧紧围绕“四个适应”(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精心布置教室营造温馨舒适的学习氛围;以开蒙礼、正衣冠、拜师礼、朱砂启智、开笔写“人”、击鼓明智及开学典礼、游园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作用、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开设身心适应课程、习惯养成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学校生活。四是创新形式激发兴趣。将课堂教学常规要求融入游戏、儿歌、口令中,通过做一做、唱一唱、演一演、比一比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有力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适应性。五是多元评价促学生发展。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采用“积星激励”“评比激励”方式定期进行“班级之星”“路队之星”等评选,树立榜样,发挥激励作用。六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推送新生入学指南,指导家长做好学生入学准备;组织家长进行校园参观、亲子游园等,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教师,提升家庭教育意识、能力;通过家校沟通平台、年级家委会、家长课堂等,建立学生在校表现反馈机制和家校互动机制,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