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婴儿研制安全有效中药,让孩子们不吃射线做骨科手术两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花落武汉儿童医院

发布时间:2024-08-09 19:21  浏览量:15

初生宝宝成了“小黄人”,专家团队为来势汹汹的婴儿胆汁淤积症研制出早期治疗药物;在手术室,医生在肌骨超声引导下置入钢针,孩子不吃射线,微创完成骨折手术。近日喜讯传来,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以唯一完成单位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也是2023年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科技奖励数最多的武汉市市属医院。

获奖项目之一名称为《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中医辨证诊疗体系及利胆合剂的关键分子机制》,项目完成人是中西医结合科鄢素琪主任研究团队。

婴儿胆汁淤积症,是指婴儿期尤其是3月龄内起病,以血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肝脾肿大的疾病。国外文献报道活产婴儿发生率1∶5000-2500,国内缺乏相关流行病学资料,但普遍认为发病率显著高于西方国家。

婴儿胆汁淤积症病因复杂,初期易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混淆。婴儿胆汁淤积症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处理,能够显著改善预后,而延误诊断是导致儿童期肝移植或因肝病死亡的常见原因。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婴儿胆汁淤积症的重证和疑难病。与成人胆汁淤积性肝病不同,婴儿患此病十分凶险,有快速走向肝纤维化,进入不可逆肝硬化至肝病终末期的特点。目前,早期治疗的药物极其有限, 因此,早期改善胆汁淤积,防治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治疗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

根据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具有皮肤面目发黄的体征,中医将其概属“黄疸”范畴。在婴儿期称之“胎黄”。

2010年起,中西医结合科项目组在总结专科30多年治疗“黄疸”经验基础上,结合用药经验出入化裁,创建了“利胆合剂方”,逐步建立以利胆合剂方为基础,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中医四证三度辨证诊治体系用于临床,使早期安全有效的治疗得以实现。

10多年来,课题组通过持续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为有机会明确病因患儿治疗赢得时间。

其凝炼的学术思想,拓展了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知,促进专科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0多年来,课题组及专科围绕婴儿胆汁淤积症、胆汁淤积性肝病发表相关论文38篇(其中SCI5篇、中华系列杂志8篇、北大核心期刊25篇),利胆合剂对婴儿胆汁淤积导致的肝纤维化的临床与实验,申请的《用于制备治疗或预防肝纤维化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用途》专利,2023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为成果转化提供了条件,也为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进一步研究夯实了基础。

获奖项目二为《基于超声的儿童骨折安全、精准、微创诊疗关键技术体系的创建及应用》,项目完成人为骨科沈先涛主任研究团队。

“十年磨一剑”。自2012年起,沈先涛教授团队便怀揣一个大胆的设想——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儿童四肢骨折治疗。这一创新思路与以往依赖X线透视的传统方法截然不同。

在以往的研究中,国内外的骨科专家致力于减少辐射暴露和加强辐射防护,而研究团队提出全新的方向:通过“摒弃传统的X线透视引导,转而采用无辐射的超声技术”这一技术创新,为儿童骨折的诊疗带来世界性的突破,造福儿童。在10余年的探索中,对上万例超声引导骨折技术的病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

研究成果曾获得湖北省第七届职工创新成果评选一等奖、首届“金匠杯”全国小儿外科中青年手术技能大赛一等奖、湖北省小儿外科青年医师手术技能大赛二等奖、湖北省第二届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被国内同行评价为“中国儿童骨科近年来最具创新的技术”。“真正的创新根植于长期的探索、深厚的知识储备、坚实的基础工作,以及超声科等多学科的通力协作。”沈先涛主任说,这一成果为儿童骨折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全球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选择。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