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TH 中国之声丨吴润晖教授:运用新质生产力重塑儿童血液病诊疗

发布时间:2024-08-14 23:49  浏览量:12

编者按:2024年6月22日至6月26日,第32届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 2024)大会在泰国曼谷举办。为彰显我国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弘扬中国智慧,《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别推出“ISTH中国之声”专栏,旨在精选并呈现中国学术界在ISTH的卓越研究成果。在本次盛会上,《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吴润晖教授进行专访,为广大读者带来宝贵的学术感悟与洞见。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自临床实践生根,结创新突破之果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的团队在2024 ISTH上公布了十余项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和血友病的治疗方面成果颇丰。请问您开展这些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您认为这些研究对当前血液病治疗领域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和贡献?

吴润晖教授:在ISTH 2024上,我们团队入选了十余篇口头汇报与壁报展示,其内容将临床实践与科研探索进行了深度结合。ITP、血友病等疾病在当前的医疗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未满足需求,这些研究正是致力于填补领域空白,以期为患者带来更为精准的诊疗方案。

在ITP领域内,我们有两大核心研究方向。首要方向是深入探索新型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类药物在儿童ITP治疗中的实际应用与效果。另一重要方向则是研究机器学习技术在儿童出凝血疾病管理中的应用。鉴于出凝血疾病的致病因素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目前尚难以实现对疾病状态的精准调控与动态评估。为此,我们团队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展开紧密合作,运用大数据赋能与机器学习模型等新质生产力,对儿童出血风险进行了前瞻性的预测与评估,并对治疗结局进行了初步预判。这些创新性的初步探索已取得了小成果,并在ISTH大会上与国际同行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在血友病领域,我们针对血友病中抑制物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基础研究,并积极探索经济有效的治疗策略。当前,血友病患者抑制物的产生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基于中国实际的临床情况,我们在研究中尝试采用小剂量或中剂量免疫耐受诱导治疗,以期望帮助患者迅速清除抑制物,实现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这些研究不仅体现了我们在儿童出凝血疾病领域的专业思考,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对患者临床需求的深刻理解和不断追求创新解决方案的探索精神。随着这些研究成果的深入发展及广泛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将为全球儿童出凝血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工作带来更为显著的改善。

医智相融,共绘未来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您的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了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疾病慢性化方面的应用。请问您是如何将新型技术与传统医学研究相结合的?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在您的研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吴润晖教授: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医学研究,以应对儿童出凝血疾病的挑战,已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在面对预测特定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出血风险以及治疗结局等复杂情况时,临床医生往往需应对多维度、多因素的干预。传统上,医学界可能会依赖于医生的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尽管在某些情境下行之有效,但在精准性和动态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医生现已拥有海量数据及人工智能(AI)技术等尖端分析工具,为医学研究和治疗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团队正致力于探索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疾病慢性化过程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对疾病发展及治疗结果进行更为精准的预测。通过将临床数据与医学知识融入数据模型,结合先进的算法和概率计算技术,能够显著提升预测的准确性。

以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合作为例,我们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针对儿童ITP的慢性化进行预测。通过数据模型赋能患者,运用数字运算技术得出概率值,从而在疾病初期便能预测患儿是否可能转为慢性状态。这一方法的核心在于将医疗判断、医学知识及相关因素数据整合至数据模型中,再由数据工程师运用高效计算和概率分析手段进行细致分析。

此类跨学科合作充分实现了数据赋能,使医疗决策更加客观、动态且数据化。正如现代天气预报之精准得益于数据赋能的方式,医疗领域亦可借助类似方法实现精准预测。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还具备诸多潜在应用价值,包括疾病诊断、治疗方案调整、罕见病知识图谱构建及患者特征捕捉等。相信人工智能将成为医疗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为未来的医疗实践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支持。

审慎衡量新药,合理融入临床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的数项研究在血友病、ITP等治疗方面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法,包括艾美赛珠单抗(Emicizumab)、阿伐曲泊帕(Avatrombopag)等。请问在研究设计过程中,您是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性的?这些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表现如何?

吴润晖教授:新药的开发旨在应对临床治疗领域的各种挑战,尤其在儿科领域中,诸多亟待解决的医疗难题突显了新药开发的紧迫性。针对特定靶点的新药的推出,有望为患儿带来更多的治疗获益,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有效路径。因此,对于新药的引入,临床医生应秉持开放和审慎的态度,精确识别目标患者群体,积极将新药合理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针对儿童出凝血疾病的治疗,新药如艾美赛珠单抗和阿伐曲泊帕等,为当前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优势。以艾美赛珠单抗为例,相较于静脉输注凝血因子,其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为儿童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有效减少了寻找静脉通道的困难,还显著降低了穿刺的频率,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在传统治疗中,患儿可能需要每24~48小时接受一次静脉输注以维持治疗效果。然而,艾美赛珠单抗仅需每两周或每月进行一次皮下注射,极大减轻了患者的治疗负担,提高了治疗依从性。

此外,艾美赛珠单抗在规避抑制物生成方面呈现出一定优势。鉴于其作用机制与FVIII存在区别,艾美赛珠单抗不会引起抑制物的产生。即便在患者体内已存在抑制物的情况下,艾美赛珠单抗依然能展现治疗效果,有效地实现了凝血因子无法满足的治疗需求。然而,尽管艾美赛珠单抗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但在处理某些严重病例,特别是如严重颅内出血等紧急情况时,其疗效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无法完全替代凝血因子的作用。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审慎综合考量治疗方案的选择。

尽管新药为治疗领域带来了便利与创新,然而其安全性始终是临床应用中的核心考量因素。鉴于儿童患者生理上的脆弱性和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对新药安全性的考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新药的应用过程中,医生团队应当密切关注其潜在的副作用,并紧密跟踪国际研究的最新动态,以确保治疗方案与国际最佳实践相契合。值得注意的是,临床试验阶段的样本量有限,这可能导致某些罕见的不良反应未能被充分揭示。以艾美赛珠单抗为例,尽管其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极低,但医疗团队在临床实践中依然发现了此类情况。此外,TPO-RA在治疗儿童ITP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其简化的给药方式不仅大幅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频率。然而,医生仍需审慎考虑这些药物可能带来的骨髓纤维化和肝功能损伤等风险。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疗团队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不良事件。

总体而言,新药的开发与应用,无疑是医学领域进步的体现,它们有效填补了临床治疗中的空白,满足了之前未被满足的需求。然而,这一进步也对医生,特别是儿科医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致力于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保障患者的安全始终是医生首要且不可动摇的原则。只有通过严谨的监测、细致入微的管理流程以及持续不断的专业教育,才能确保新药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最大的效能,同时将其潜在风险降至最低水平。随着医学研究的持续推进和深化,期待有更多新药能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为儿童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个性医疗精准化,治疗效能最大化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的团队在个性化治疗策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请问您如何看待个性化医疗在未来血液病治疗中的作用?您的团队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的研究成果或见解?

吴润晖教授:在临床治疗中,个体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每位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拥有独特的生理特征,包括肝肾功能、种族差异、代谢水平以及身高体重等。这些差异导致即使是同一种药物,在不同个体中产生的治疗反应也会有所不同。这种个体化的治疗需求在儿童患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儿童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性,对治疗的个性化需求更为强烈。从新生儿期直至青春期,儿童的身体和生理功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种连续的生理变化过程强调了儿童并非仅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的个体化差异更为显著。

在儿童的治疗过程中,必须采取量身定制的策略,依据每位患儿的特点来精细调整治疗方案,以实现药物的最大化效能,达到临床治疗的最佳结果。个性化治疗的核心理念在于寻求风险/获益比与成本/效益比的最优平衡,即以最低的成本达成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药物剂量若不足,可能导致治疗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剂量过大,则可能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医疗负担及身体损伤。因此,现代医疗领域高度重视精准医疗,实质上便是强调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关键性和必要性。

北京儿童医院的出凝血疾病治疗团队始终致力于个性化治疗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血友病为例,团队曾率先提出小剂量预防治疗的概念,这一理念在当时的医疗环境下,无疑是一种创新性的个性化治疗策略。然而,随着国家医疗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保政策的优化、新药的不断涌现,使得医疗条件显著改善,小剂量预防治疗已难以满足当前患者的实际需求。现如今,无论是预防治疗,还是针对清除抑制物的免疫耐受诱导治疗,均应以患儿为中心,根据每位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精细化、个体化的治疗调整,以期在最低的医疗负担下,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创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协同推动医疗服务提升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认为未来血液病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点领域是什么?您的团队有哪些新的研究方向或计划?

吴润晖教授:在血液病研究与治疗的未来领域中,精准化诊疗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界对疾病机制理解的不断深化,新型治疗手段正逐步实现对病理过程中关键靶点的精准作用,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治疗效果,还显著减少了对其他组织的损伤。

此外,新质生产力的融合与应用也将为血液病诊疗带来革新。大数据运算、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将极大地提升诊疗的精准度和效率。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还能够支持远程医疗和家庭治疗模式的实施。远程医疗的拓展将使得医疗服务的地理限制被打破,医生将能够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专业、及时的治疗指导。这种模式将有助于实现属地化管理和同质化诊疗,确保所有患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接受到标准化、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这些发展趋势将协同推动医疗质量的全面提升,并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吴润晖 教授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 / 血液病科主任

专注于儿童出凝血及血栓性疾病临床科研工作,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儿童医院“血友病综合管理中心”负责人。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局级课题;发表了百余篇核心期刊专业论文及百篇SCI文章。

目前担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其他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血液病/恶性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罕见病联盟血友病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会止血血栓组中国血友病治疗协作组儿科组负责人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儿科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儿童出凝血专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欧美同学会理事

北京医学会血液分会、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中华血液学会血栓止血组、北京医学会血液分会等专业学会成员

标签: 吴润 isth 血液病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