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解码”升华为“生活对话”——京津冀(雄)地区“儿童立场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活动在津举办
发布时间:2025-03-31 17:05 浏览量:3
本报讯(记者 解成君)3月28日,由天津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河北省教育宣传中心、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语教研室和新蕾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京津冀(雄)地区‘儿童立场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活动”在天津落幕。本次研讨活动以“提升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力、深化区域教育协同”为核心,汇聚三地教育专家、教研员和一线语文教师,以及“天津市未来教育家行动计划”培养学员近四百人,为深化京津冀(雄)地区教育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书香校园”建设。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亲临现场指导并做文学演讲,北京学校语文教师周燕、石家庄市槐北路小学语文教师于淼以及天津市南开区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孙文静、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智文路校区语文教师曹倩作为嘉宾以示范课的形式分享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经验。
活动以学生代表朗诵《十二个月的滴答诗意》拉开帷幕,随后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校长吕梅、新蕾出版社副总编辑焦娅楠、天津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分别致辞,强调整本书阅读对儿童阅读习惯培养以及认知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孙文静执教《爸爸的故事》
在示范课环节中,上午,教师孙文静、曹倩分别以《爸爸的故事》和《亲爱的汉修先生》为案例,以引导学生互动的方式生动展示了如何通过整本书阅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思辨能力。教师孙文静还特别邀请梅子涵加入课堂讨论,让学生聆听作家关于亲子关系和沟通的建议。教师曹倩则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了深度剖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人物关系和故事内涵。
于淼执教《一百条裙子》
下午,于淼、周燕两位教师则分别以《一百条裙子》《35公斤的希望》为教学载体,结合多元互动策略,呈现出两堂真挚感人的导读示范课。于淼以《一百条裙子》为例,通过让学生代入角色,并联系生活产生共鸣进而共情的阅读策略,层层推进猜想,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中反对校园霸凌的现实主题。周燕以“他是谁”“我是谁”“你是谁”三个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的问题,带领学生沉浸到《35公斤的希望》一书中主人公多多的世界,理解成长必然伴随磨难和泪水,探讨幸福的含义。
梅子涵发表演讲
当教师朗诵《爱——外婆和我》的感动还未退却,梅子涵的专题演讲《一百条裙子的无限飘扬》再次点燃现场。他认为,“国际大奖小说”书系真正贴近儿童、尊重儿童和生命,并以《马提与祖父》为例,向教师展示了何为高级的儿童文学,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故事,并回答了参会教师关于儿童阅读的各种困惑和问题。
本次活动还特别设置了“观课交流”环节,点评教师围绕课堂设计、学生互动、阅读策略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成果。
此次京津冀(雄)地区联合举办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理念的碰撞与实践经验的凝练,更是一场以阅读为纽带的教育革新行动。通过名师示范、专家引领与跨区域联动,活动为一线语文教师搭建了“教”与“学”双向赋能的桥梁,让儿童整本书阅读从“文本解码”升华为“生活对话”,真正达到以文学滋养心灵、以思辨启迪智慧的目的。
作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创新样本,此次活动打破地域壁垒,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同时,出版界与教育界的深度联动,让经典文学作品有机会转化为鲜活的课堂教学资源,既夯实了“书香校园”的根基,也为构建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阅读生态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