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约3万名儿童因药致聋!再次提醒:家里的6种药,别再给小孩吃
发布时间:2025-04-01 15:54 浏览量:11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学杂志》2023年第58卷第6期,《儿童药物性耳聋的临床研究与预防对策分析》,作者:李志强,单位: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
2. 《中华耳科学杂志》2022年第20卷第4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耳聋发病机制与基因易感性探析》,作者:王文涛,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3.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1年第36卷第9期,《我国儿童药物使用现状调查与用药指导建议》,作者:张梅,单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孩子刚发烧,家长一急,就拿出家里剩下的‘神药’。几天后,孩子的世界却突然变得安静了……”
这样的故事,不是影视剧桥段,而是在医院里真实上演的一幕幕。
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为药物使用不当而失聪,这个数字不只是冰冷的统计,它背后,是3万个家庭的泪水与悔恨。
很多人以为耳聋是遗传的,或者是因为外伤、疾病。但事实上,在我国,药物性耳聋已经成为儿童获得性耳聋的第一大诱因。
尤其在0-6岁的婴幼儿群体中,这个比例更高达60%以上。
据《中华耳科学杂志》数据显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罪魁祸首之一,这类药包括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泛使用。
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家庭药箱里还躺着这些“定时炸弹”。
特别提醒: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耳蜗发育尚不完全,听觉系统极为脆弱,一旦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
在临床中,常见这样的情况:
某男童,2岁,因发烧到诊所就诊,医生建议退烧观察,但家长坚持要用“老办法”——庆大霉素注射。
两天后,孩子出现听力下降,经检查为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再也听不见妈妈的声音。
这并不是个例。
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1年全国范围的调查,在农村和三四线城市,有高达48%的家庭在孩子生病时会自行使用家中剩余药物,其中超过三分之一含有耳毒性成分。
一句土话说得好:“药不对症,越吃越病。”更何况,这些药还可能永远夺走孩子的听力。
以下这6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儿童耳毒性药物,请家长务必牢记,不要自行给孩子使用,即使是“退热感冒药”,也要慎重!
这是药物致聋的头号元凶。
这类药物通过破坏耳蜗中的毛细胞,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且多数为不可逆损伤。
重点提醒:有些孩子携带特定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如12S rRNA基因突变),即使只用了小剂量,也可能迅速耳聋!
虽然青霉素本身耳毒性不强,但若剂量过大、使用频繁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也可能诱发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对乙酰氨基酚是常见的儿童退烧药,但一旦超剂量使用可能引起肝损伤、肾损伤,间接影响耳部神经。
很多家长误以为“吃多点退得快”,实则适得其反。
儿童尤其是感冒、发烧时使用阿司匹林,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不仅危及生命,还可能损伤听力系统。
这是一种利尿剂,常用于治疗心衰和肺水肿。
但儿童使用时若剂量不当,极易引起耳蜗缺血,导致永久性耳聋。
很多家长爱用“儿童感冒冲剂”之类的中药制剂,但其中往往含有多种成分,甚至掺有西药成分,用药不当也可能引发耳损伤。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的肝肾代谢功能尚未成熟,大脑和神经系统也处于发育阶段,对毒性药物的耐受远低于成人。
有研究指出,儿童的耳蜗血流较成人更敏感,药物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耳蜗后更难代谢排出,导致耳毒性风险加倍。
此外,很多听力损伤在早期并无明显表现,等家长发现孩子听不见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期。
医学上有句话:感音神经性耳聋,一旦发生,终身受害。
这也就是说,药物致聋一旦形成,基本无法逆转,即使后续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也无法完全恢复听力。
因此,预防,才是最有效的“治疗”。
以下是权威专家建议的儿童安全用药五大原则,请每位家长牢记于心:
1. 绝不自行给孩子使用抗生素或退烧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 不使用家中剩余药物,尤其是未注明适应症和剂量者。
3. 定期为孩子进行听力筛查,尤其是用药史复杂的儿童。
4. 了解孩子的家族病史,有基因突变史的儿童尤其要避免耳毒性药物。
5. 学会阅读药品说明书,任何“耳毒性”“肾毒性”等字眼都要特别警惕。
重点提醒:儿童安全用药,千万别“凭经验”!家长的“经验”,可能就是孩子的灾难。
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一位来自河北的母亲带着5岁的儿子前来就诊。孩子两岁时高烧,家里老人坚持用庆大霉素注射,之后孩子听觉反应逐渐减弱。
直到入园体检才发现孩子双耳重度耳聋,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医生表示:如果当时不使用庆大霉素,孩子原本可能只是普通发热,几天就能自愈。
母亲泪如雨下:“要是早知道,这药能害他一辈子,说什么我也不会给他用!”
医生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健康生活的守护者。
每一个被药物致聋的孩子,背后都有一段可以避免的悲剧。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明白:不是所有的“药”,都能给孩子吃;不是所有的“经验”,都适用于孩子。
今天的提醒,可能拯救的是明天的听力。
愿每一位读者都把这篇文章转发给身边的家长、亲友、邻居,让更多人知道:孩子不是“试药品”的小白鼠,家里的药,也不是“万金油”。
健康从用药开始,安全从认知开始。
别等悲剧降临,才追悔莫及。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清澈的声音中成长,愿每一个家庭都因健康而幸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