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积分成“社交货币”?儿童手表不能一味做加法

发布时间:2024-08-23 17:53  浏览量:13

近日,关于儿童电话手表的两则媒体报道又引发不少家长的共鸣。一则是,当前儿童电话手表积分成了小学生中流行的“社交货币”,一些学生用手表积分兑换虚拟卡片、交换学习用品和零食、互发红包,甚至还用积分请同学代写作业。另一则是,不少孩子在暑假中沉迷于电话手表,听音乐、看视频、刷步数、赚金币,每天“任务量”满满。手表中还有不少主打知识的软件布满“机关”,诱导充值。

其实,这并不算新问题。近年来,随着儿童手表的普及率的提升,关于手表沉迷、诱导消费等讨论,便常见于社交媒体的讨论之中。讨论的背后,是儿童手表逐渐手机化的现实——功能越来越多、社交性越来越强、可玩性逐渐提升。

在技术的发展和商家的不断推陈出新下,儿童手表的迭代升级是一种必然。但升级方向却值得思考:儿童手表需不需要一直做加法,新增的功能对孩子们来说是否必要?产品设计是否考虑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这同样是非常典型的科技伦理问题,而我们需要在科技发展与儿童权益的保护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很多家长购买儿童手表的初衷是确保孩子的安全。相应地,“定位”和“通话”功能,是儿童手表的核心功能,也是这一产品迅速走红的原因。陆陆续续出现的其他功能,实际上是一种“辅助功能”的扩充。社交也好,音视频播放、知识闯关也好,这些功能的设计固然为手表增添了不少亮点,但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过剩的功能可能会让手表变得复杂,也可能引发孩子们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或是攀比,继而背离产品的设计初衷。

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明确重点整治的突出问题涉及儿童智能设备,即“设备自带APP包含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对第三方APP提供的信息内容审核把关不严,存在不良导向内容。提供相貌PK、运势测算等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应用或功能。以积分排行、功能解锁、背景更新等为名,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而就在此前,《儿童智能手表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指南》于今年3月发布实施,为儿童手表的设计提供了标准和规范。

在这之外,家长对孩子们手表使用情况的关注也十分重要。生长在信息化时代,孩子们触网低龄化已成为事实。他们对手机、平板、手表等移动终端的频繁使用,是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面对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们对智能手表的依赖,是他们在当前媒介环境下社交互动与休闲娱乐的表征。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对孩子讲清道理、合理引导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多一些线下的亲子相处,以此抵消他们对线上虚拟世界的迷恋,别让孩子的玩伴局限在各类移动终端。

电子产品的双刃剑效应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但电话手表这样的电子产品,受众主要是低龄未成年人,而他们在判断力、自我管理能力上尚显稚嫩,难以独自应对可能伴随而来的复杂影响。也正因此,我们需要对此多一些关注,以更多的责任感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们打造更适合他们的产品、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来源:光明日报

标签: 手表 加法 货币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