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儿童更需要与真实世界对话
发布时间:2025-04-09 08:40 浏览量:10
浙江杭州某幼儿园植物课上,一名5岁女孩指着树梢跳跃的麻雀惊呼“会动的树叶”。这一场景被记录下来并在短视频平台引发热议。此现象反映了儿童因长期脱离自然环境导致的认知偏差,也提醒我们称赞技术为儿童认识世界打开更多窗口的同时,要守住儿童与真实世界对话这一底线。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显示,我国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是网络社会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儿童与网络相伴相生,部分“Z世代”“A世代”正渐渐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感触,甚至认为网络世界等同真实世界。作家三毛在《塑料儿童》一文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当孩子被电视、游戏、漫画包围,他们原本的灵性会被成年人的思想束缚。
“数字原住民”要掌握新技术,同时也要保持与大自然的对话。技术可以教会儿童写代码,大自然可以教会儿童学会探索。第五届中国丹麦幸福教育大会上有专家指出,现代城市中儿童与大自然相对割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行为和心理出现问题。其实,大自然对儿童神经发育有积极意义,户外活动对儿童情绪调节和认知能力提升也有重要作用。从90多年前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到如今“双减”政策的出台,都是希望给孩子更多体验和思考的时间。生活即教育,成年人作为儿童的守护者,要为他们搭建更多亲子互动的时空,带儿童走进大自然,踩到地上去,蹚到河里去。
让儿童在真实场景中与历史对话。儿童可以利用AI得到想要的知识,可以让古人走进自己的聊天室,但真正的文化认同往往发生在真实场景中。“人民教育家”于漪曾带领学生走进烈士陵园,通过实地祭奠引发学生对历史与责任的思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与历史对话,感受先人的伟大精神和自己的使命。一砖一瓦皆历史,让儿童触摸古城墙的青砖,凝视革命纪念馆的旧物,才能激活他们与历史的对话。
让儿童与生活中真实的人对话。央视网《新闻+》节目曾报道一个10岁女孩的经历。女孩沉迷AI剧情聊天,与“虚拟男友”进行暴力角色扮演。据家长介绍,孩子对与真人交往缺乏兴趣甚至退缩,作文中也使用大量网络语言。家长担忧孩子情感认知被扭曲。不习惯与真人对话的儿童,其认知容易局限在虚拟空间,只愿意与AI对话的儿童遇到“断网”则可能惊慌失措甚至出现过激举动。
在儿童感知世界的过程中,对真实世界的触觉、嗅觉,与真人交往的喜怒哀乐,是AI无法替代的。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这句话在数字时代也被赋予新的意义:儿童的成长需要数据流,更需要阳光、溪流与真实的人际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