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为牵引,探寻社区治理最大公约数
发布时间:2025-04-11 21:24 浏览量:7
当前,城市社区治理普遍面临资源分散、主体缺位、居民参与不足等难题,尤其以纯楼盘社区为典型——人口结构年轻化、公共服务需求多元化与传统治理模式单一化的矛盾日益凸显。长沙市开福区浏阳河街道史家坡社区是一个典型的纯楼盘社区,辖区教育资源、商业资源丰富,但社区治理面临资源分散难整合、社区服务供给不足、居民参与率不高等问题,为此,史家坡社区于2024年1月与长沙市开福区臸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实施“七彩少年七彩梦”2024年关爱儿童成长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创新构建“社工+志愿者”双擎驱动的“1+1+N”(即“社工团队+志愿者队伍+N方力量”)儿童关爱服务模式,通过专业化引领、在地化动员、多元化整合,探索出一条以儿童关爱服务为支点、社工专业赋能为引领,志愿服务为纽带、多方资源整合为保障的基层治理创新路径,以小支点激活大治理,推动形成居民融合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01
破局:儿童为本,锚定治理支点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浏阳河街道史家坡社区是典型的纯楼盘社区,教育和商业资源丰富,但社区治理面临资源分散、服务供给不足、居民参与率不高等问题调研显示,该社区1.2万常住人口中,儿童青少年占比达27%,儿童教育、社会实践等需求迫切。社区内家庭以年轻家庭、双职工家庭为主,职业流动性大,导致居民社区归属感薄弱、公共事务参与率低。此外,社区虽汇聚优质学校、企业、商户等资源,但缺乏有效整合机制,服务供给各自为政,社区治理出现“社区干居民看”的尴尬局面。面对纯楼盘社区这些治理难题,2024年1月,史家坡社区以系统思维破局,与长沙市开福区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实施“七彩少年七彩梦”关爱儿童成长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该项目创新构建了“社工十志愿者”双擎驱动的“1+1+N”(即社工团队+志愿者队伍+N方力量)服务模式,通过组建专职社工团队夯实专业支撑,培育在地志愿服务团队,链接整合社区党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N项在地资源,探索出一条以儿童关爱服务为支点、社工专业赋能为引领、志愿服务为纽带多方资源整合为保障的基层治理创新路径,以小支点探寻社区治理最大公约数,推动居民融合共治。
图说:社工+志愿者联动多方力量开展儿童关爱活动
02
筑基:双擎驱动,构建服务生态
项目执行初期,社工联合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深入辖区摸排资源,整合了30余家有意愿参与社区公益慈善服务的企业商户、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组建了社区儿童友好公益联盟。社工团队经走访调研,梳理出安全教育兴趣培养、社会实践等7类儿童成长核心需求,搭建儿童友好资原库,并设计了以彩虹七色寓意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服务体系,该体系涵盖思想教育、人际交往、知识拓展、安全教育、探索创新、社会实践、娱乐休闲等七大服务模块。此外,社工联动社区志愿者开展安全教育、科学探索、文化传承、社会实践等特色活动,构建起“成长赋能士文化浸润+社会实践”的多元服务体系。
为激活内生动力,壮大服务力量,社工为社区已有的志愿服务团队提供专业赋能支持,同时在项目服务开展中挖掘居民骨干:培育孵化新的志愿服务团队,吸纳多元主体参与,通过构建“骨干培养+团队赋能+服务参与的支持体系,让社区志愿者逐渐成为服务的主体力量,形成“社工引领+志愿参与+多元协同”的服务供给模式。
史家坡社区“益家亲”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由社区退休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老年志愿者特别热衷于参与儿童关爱服务和社区事务,他们凭借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仁爱之心,成为儿童关爱服务和社区治理中的温暖力量。在社工的赋能支持下,老年志愿者掌握了沟通协调、活动策划等服务技巧,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儿童活动,如关爱陪伴、手工制作、文化传承等活动,既促进了儿 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实交流和社区融合。
随着儿童关爱服务的持续开展,家长们也陆续参与进来,在社工的培育赋能下组建了“彩虹桥”志愿服务队。在儿童安全教育活动中,家长志愿者担任“安全知识讲解员”,给儿童普及安全教育知识;在关爱老小活动中,亲子志愿者“小手拉大手”慰问困境老人,以儿童服务促进邻里互助。
图说:家长志愿者为社区儿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03
跃升:生态重构 从服务闭环到治理循环
通过项目的深入实施,在“社工+志愿者”的双擎驱动下,服务模式逐渐成熟,服务效能逐步提升,构建起“儿童需求牵引为先导+专业力量支撑为基石+志愿服务力量落地为桥梁+多方资源协同支持为保障”的服务闭环,为社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通过双擎驱动,多元参与,项目服务呈现出多重效能,社区儿童得到了全面的成长关爱支持,同时也促进了社区代际之间的融合与交流,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家庭亲子关系得到增进,儿童的人际交往得到拓展。
基于儿童关爱教育这个共同需求,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家长志愿服务团队,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家长志愿服务队的成员数量实现了从23人到176人的飞跃式增长。这些家长志愿者中,许多人本身就来自社区内的企业、学校等各个领域,他们凭借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链接协调社区企业商户、学校等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提供主体为儿童关爱项目提供了丰富的人力、物资等方面的支持。随着人才聚集和资源聚集效应的出现,家长志愿者们所提供的服务也逐渐从儿童关爱教育延伸到了社区治理的各个领域。通过“小手拉大手”机制,带动了上百个家庭积极参与到社区组织开展的困境人群关爱、安全教育、环境保护、社区文化等多样化的社区治理活动中,形成治理新生态。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接受过服务的社区儿童和家长从“服务接受者”转化为“服务提供者”,衍生出了“家长帮帮团”、“小手拉大手”亲子志愿服务队等居民自治团体,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多元共治。
图说:小手拉大手参与社区困境儿童关爱活动
为了激发居民参与治理的动能,史家坡社区党委与居委会在服务协调、资源链接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如链接政策资源、整合辖区公益慈善资源建立"服务积分-资源兑换-荣誉激励"全链条激励机制,志愿者们参与服务可获得一定的志愿服务积分,志愿者可凭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和辖区企业、学校提供的家庭教育、健康指导、课程辅导等12类服务,评选“优秀志愿者”“优秀亲子志愿服务家庭”,宣传优秀志愿者、优秀亲子志愿服务家庭事迹。在居民积极参与与社区激励支持的共促下,儿童服务与社区治理实现了深度融合,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社工调查数据显示,项目实施至今,较2023年,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率提升40%,居民投诉率下降了58%,邻里互助的频次更是增长了3倍。居民们从过去的“被动管理”逐渐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治理”,成为了社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形成了“儿童服务-家庭参与-社区共建”的良性循环,实现小支点撬动大治理的显著效应,有效提升社区的整体治理水平,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说:亲子携手参与志愿服务美化社区环境
在“社工+志愿者”双轮驱动下,项目服务模式日益成熟,效能持续提升,构建起以“儿童需求牵引为先导、专业力量支撑为基石、志愿服务落地为桥梁、多方资源协同为保障”的服务闭环。通过双轮驱动、多元参与,项目服务成效显著:社区儿童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关爱,代际交流得以促进,邻里信任显著增强。
可贵的是,基于儿童关爱教育这个共同需求,越来越多的家长加人家长志愿服务团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家长志愿服务队的人数从23人增加至176人。这些家长志愿者本身就来自社区内的企业、学校等各个领域,他们凭借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链接协调社区企业商户、学校等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项目提供丰富的人力、物资等支持。
随着人才聚集和资源聚集效应的出现,家长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也逐渐从儿童关爱教育延伸到社区治理的各个领域。通过“小手拉大手”机制,项目带动了上百个家庭参与到困境人群关爱、安全教育环境保护、社区文化传承等社区治理活动中,形成治理新生态。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接受过服务的社区儿童和家长从“服务接受者”转化为“服务提供者”,衍生出了“家长帮帮团”“小手拉大手”亲子志愿服务队等居民自治团体,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多元共治。
为激发居民参与动能,社工协同史家坡社区“两委”建立“服务重升级资源兑换专荣誉激励”全链条激励机制,志愿者参与服务可获得积分,凭志愿服务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以及辖区企业学校提供的家庭教育、健康指导课程辅导等12类服务。此外,社区每年会评选“优秀志愿者”“优秀亲子志愿服务家庭”,宣传正能量事迹。
图说:社工为家长志愿者骨干培训赋能
在居民积极参与和社区激励支持的共同推动下,儿童服务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项目实施以来,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率提升40%,居民投诉率降低58%邻里互助频次增长3倍。居民从以往的“被动管理者”转变为社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如今,史家坡社区实现了“儿童服务一家庭参与一社区共建”的良性循环。
04
启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范式
史家坡社区“以童为媒、双擎驱动”的实践探索,不仅破解了“资源散、参与冷、持续难”的社区治理难题,更揭示了社区治理的深层逻辑:对下一代的关怀,本质上是对社区未来共同体的塑造。这一创新实践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以下启示。
(一)理论突破:治理范式的三重升级
1.主体重构: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的协同增效
通过“社工+志愿者”双擎驱动,验证了“第三方治理”理论的本土化路径——专业社工机构作为枢纽平台,精准对接资源与需求;志愿队伍作为触角延伸,激活居民主体性。二者的深度协同,打破了传统治理中“行政主导”与“群众旁观”的割裂状态,实现了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2.动力革新:社会资本的网络再生
以儿童服务为纽带,重构了社区关系网络——家长因共同育儿需求形成互助社群,邻里通过亲子活动重建信任关系,通过“服务需求—情感联结—治理参与”的链条,生动诠释了社会资本理论中“关系网络再生”的机制,为破解居民参与冷漠症提供了新思路。
3.路径创新:服务与治理的螺旋演进
构建“服务—治理—发展”的螺旋上升模型——从儿童关爱切入,通过家庭参与延伸至社区公共事务,最终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说明当民生服务与治理创新深度融合时,能够形成“解决一个问题、激活一方主体、带动一片区域”的连锁效应。
(二)实践逻辑:可复制的治理方法论
1.支点选择:以情感共鸣破参与壁垒
儿童关爱具有天然的道德感召力和情感凝聚力。史家坡社区抓住这一“最大公约数”,通过实施儿童关爱项目,将抽象的“社区治理”转化为具体的“孩子成长支持”,成功突破年轻家庭参与社区事务的情感壁垒。
2.双擎协同:专业性与群众性互补赋能
社工团队提供标准化服务设计、资源整合和专业赋能,确保服务品质;志愿者队伍发挥人熟、地熟、社情熟的优势,扩大服务覆盖面和居民参与度,二者的有机配合,既避免了纯志愿服务“散、乱、浅”的弊端,又破解了专业服务“成本高、可持续性差”的难题。
05
结语:童心点亮治理未来
基层治理的本质是对人的凝聚与赋能,当社区以儿童关爱的温度唤醒家庭参与的意愿,以社工+志愿服务的深度激活社区治理的活力,那些曾经冷清的楼道便悄然生长出守望相助的根系。史家坡社区“以童为媒、双擎驱动”的社区治理实践创新,不仅重塑了社区治理的物理空间,更重构了居民的情感联结——在这里,每一个孩子的笑脸都是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每一个家庭的参与都在书写共建共治共享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