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标准·共识│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专家共识之十——新生儿颅内出血与预防接种

发布时间:2024-09-09 05:50  浏览量:13

指南·标准·共识│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专家共识之十——新生儿颅内出血与预防接种

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儿童免疫与健康联盟

执 笔:孙 斌

制定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孙 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张 钧, 栾 琳, 朱轶姮(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孙晓冬, 郭 翔(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丁 华, 许二萍, 许玉洋(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刁连东(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晓川, 周水珍, 孙金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9 Vol.34(2):85-86

预防接种;新生儿颅内出血;疫苗

通讯作者:孙晓冬,电子信箱:sunxiaodong@scdc.sh.cn;刁连东,电子信箱:13851719516@163.com

1 概况

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是新生儿期尤其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疾病, 危害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脑发育, 严重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颅内出血的病因复杂多样, 一般认为与缺血缺氧、早产、 产伤、 维生素K缺乏和母体等因素有关[2-3]。早产儿颅内出血部位主要为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4]。早产儿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分为四级。Ⅰ级:单纯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出血或伴极少量脑室内出血。Ⅱ级:出血进入脑室内,不伴脑室扩张。Ⅲ级: 脑室出血伴脑室扩张。Ⅳ级: 脑室扩张, 同时伴脑实质旁白质损伤或发生出血性梗死。其中, Ⅰ级和Ⅱ级为轻度颅内出血, Ⅲ级和IV级为重度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的发生率经阴道娩出高于剖宫产娩出, 使用产钳及胎吸增加硬膜下出血的发生率。有研究报道自然分娩时硬膜下出血发生率为2.9/10 000, 当使用产钳及胎吸时发生率分别为9.8/10 000和80.0/1000[5]。足月儿颅内出血最常见部位为硬膜下出血[6-7]。Brouwer等[8]研究表明, 在足月儿颅内出血中硬膜下出血占94.3%。颅内出血患儿如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可能会引发癫痫、 智力低下等后遗症[9]。研究表明, 胎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63/10万~100/10万[10-11]。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5.0%[12],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发生率高达20.7%[13],足月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4/1000[14]。

2 接种疫苗的必要性

颅内出血患儿以早产儿居多,但早产儿机体免疫功能大多不成熟,并发感染后可能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从这一角度来看,预防接种有一定重要性。但是,对于颅内出血的患儿,其病情发展往往无法预料,疫苗对于患儿来说是外源性物质,增加的外源性刺激可能会再次诱发颅内出血或使病情加重。研究表明,多次注射疫苗,多种毒素可使抗坏血酸引起的轻度组胺血症变为重度组胺血症,进而发生颅内出血[15]。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评判其身体状况和感染风险后,考虑是否给予此类患儿实施疫苗接种。

3 接种建议

3.1 可以接种 新生儿时期Ⅰ、Ⅱ级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9]以及硬膜下出血患儿,如出血控制,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

3.2 暂缓接种 新生儿时期Ⅲ、 Ⅳ级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儿, 有较明显的脑软化、 空洞脑等异常改变[16], 如存在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后遗症, 应暂缓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