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为何要格外重视?

发布时间:2025-06-16 11:02  浏览量:12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拥有矫健的身姿自由奔跑、跳跃。然而,有一种疾病可能悄然影响着孩子髋关节的正常发育,这就是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它如同隐匿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暗礁”,若不能及时发现与干预,可能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一、什么是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DD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髋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髋关节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髋关节由髋臼(骨盆上的杯状窝)和股骨头(大腿骨顶端的球状结构)组成,正常情况下,股骨头应紧密地位于髋臼内,二者相互配合,保证髋关节的灵活运动。但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时,髋臼可能过浅,股骨头与髋臼的匹配度不佳,导致髋关节不稳定,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股骨头脱位。为什么要重视早发现、早干预?如果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未能及时治疗,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在婴儿期,患儿可能出现下肢活动受限、步态异常等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出现跛行、疼痛、关节僵硬等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残疾,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此外,髋关节发育不良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如自卑、焦虑等。二、早发现: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被家长忽视。因此,家长需要了解该疾病的早期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异常。(一)新生儿期(0-6个月)双侧大腿、臀部、腘窝的皮肤皱褶不对称:这是新生儿期髋关节发育不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如果发现孩子一侧大腿或臀部的皮肤皱褶比另一侧多、深或位置偏高,应引起重视 髋关节活动受限:给孩子换尿布或洗澡时,注意观察孩子的髋关节活动情况。正常情况下,婴儿的髋关节可以自由屈伸、外展和内收。如果发现孩子一侧髋关节外展受限,如双腿分开时一侧膝盖不能触及床面,可能是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表现。 下肢不等长:观察孩子的双下肢是否等长,可通过对比双侧膝关节的高度来判断。如果一侧膝关节明显低于另一侧,可能提示存在下肢不等长,需要进一步检查。(二)婴儿期(6-18个月)步态异常:当孩子开始学步时,可能会出现步态异常,如跛行、摇摆步态(鸭步)等。如果孩子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能会出现跛行;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则可能出现摇摆步态。 臀部后翘,腰部前凸增大:由于髋关节脱位,孩子的身体重心会发生改变,导致臀部后翘,腰部前凸增大,看起来像“小老头”或“小老太”。 关节弹响或疼痛:在孩子活动时,可能会听到髋关节发出弹响或摩擦音,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哭闹、拒绝活动下肢等疼痛表现。(三)幼儿期(18个月以上)跛行加重:随着孩子活动量的增加,跛行症状会逐渐加重,尤其是在长时间行走或奔跑后更为明显。 关节僵硬和活动受限:由于髋关节长期脱位,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会发生挛缩,导致关节僵硬和活动受限,孩子可能无法完成下蹲、盘腿等动作。 疼痛和疲劳:年长儿可能会诉说髋关节疼痛,尤其是在活动后,休息后可缓解。由于关节功能障碍,孩子在行走或运动时容易感到疲劳。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孩子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双下肢的皮肤皱褶、肢体长度、关节活动度等,同时进行一些特殊的检查,如Galeazzi征、Ortolani试验、Barlow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新生儿和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首选方法,尤其适用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髋关节的结构,如髋臼的深度、股骨头的位置等,帮助医生判断髋关节的发育情况。 X线检查:对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X线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拍摄髋关节正位片,医生可以观察髋臼的形态、股骨头的位置以及关节间隙等情况,明确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类型和程度。三、早干预: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效果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早期治疗效果越好,并发症越少。因此,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方法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而定,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一)新生儿期(0-6个月)对于新生儿期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大多数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Pavlik吊带。Pavlik吊带是一种柔软的吊带,通过保持髋关节处于屈曲、外展的位置,使股骨头复位并刺激髋臼发育。一般来说,患儿需要全天佩戴Pavlik吊带,定期复查超声,观察髋关节的复位情况和发育情况。大多数患儿在佩戴吊带2-4周后,股骨头即可复位,然后继续佩戴吊带维持复位状态,直至髋臼发育成熟,通常需要佩戴3-6个月。(二)婴儿期(6-18个月)对于6-18个月的患儿,如果髋关节脱位程度较轻,可先尝试闭合复位治疗。闭合复位是在麻醉下,通过手法将股骨头复位到髋臼内,然后用石膏或支具固定髋关节,保持复位状态,促进髋臼发育。固定时间通常为3-6个月,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复位情况和关节发育情况。如果闭合复位失败,或髋关节脱位程度较重,可能需要进行切开复位手术。切开复位手术是通过手术切开皮肤和软组织,暴露髋关节,直视下将股骨头复位到髋臼内,并修复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等,然后用石膏或支具固定。(三)幼儿期(18个月-6岁)对于18个月以上的患儿,治疗相对复杂,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如果髋关节脱位程度较轻,髋臼发育不良不严重,可先尝试牵引、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等治疗方法。如果闭合复位困难或复位后不稳定,需要进行切开复位手术,同时可能需要进行髋臼成形术或股骨截骨术等,以改善髋臼的形态和股骨头的覆盖,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治疗。(四)学龄期及以上对于学龄期及以上的患儿,由于髋关节已经发生了明显的病理改变,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可能需要进行更复杂的手术治疗,如骨盆截骨术、髋关节融合术等,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四、家长须知:做好预防和日常护理(一)避免不当育儿方式家长应避免使用传统的“蜡烛包”等不当育儿方式,不要将婴儿的双腿强行拉直并捆绑,这样会限制髋关节的活动,增加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风险。正确的育儿方式是让婴儿的双腿自然屈曲、外展,保持髋关节处于舒适的位置。可以选择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过紧的束缚。(二)定期体检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是早期发现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重要措施。在新生儿期和婴儿期,医生会对孩子的髋关节进行常规检查,如观察皮肤皱褶、进行体格检查等。家长应按时带孩子参加体检,不要错过任何一次检查机会。对于有髋关节发育不良高危因素的孩子,如臀位产、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等,应增加检查次数,密切观察髋关节的发育情况。(三)注意观察孩子的活动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下肢活动情况,如是否能够自由屈伸、外展,步态是否正常等。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如跛行、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四)配合治疗,做好术后护理如果孩子需要进行治疗,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护理。对于佩戴支具或石膏的孩子,家长要注意保持支具或石膏的清洁、干燥,避免摩擦皮肤,定期观察皮肤情况,如有红肿、破损等应及时就医。对于术后的孩子,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早负重,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家长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细心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避免不当育儿方式。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作者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