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高发季,应如何预防?

发布时间:2024-10-22 01:16  浏览量:16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疾控机构提示做好防控

每年的9月至11月都是手足口病的秋季高发期,家长们需引起重视,持续关注孩子是否手、脚、臀等部位出现皮疹,口腔是否出现疱疹……近日,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提醒手足口病仍在高发期,家长们需关注家中5岁及以下儿童是否出现手足口病典型症状,做好防控。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有发热,口腔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等,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患儿一般预后良好,7至10天病程后可康复。

根据健康提示,预防手足口病应做好以下6点,包括 避免接触患儿,尽量不要与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和洗浴用品等,防止交叉感染;保持手卫生,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减少聚集;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做好清洁消毒;积极接种疫苗。

部分家长想了解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提示。对此,健康提示明确,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并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为尽早发挥保护作用,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1岁及以上儿童越早接种越好。

发现孩子感染了手足口病怎么办?“家长不要惊慌,要密切观察孩子,保证孩子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郭欣提示,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手足口病典型症状,要积极控制高热,避免不必要用药,同时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孩子如出现持续高热、神经系统异常、呼吸异常、循环功能障碍、中度或重度脱水等情况,可能发展为重症,一定要立即就医。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通常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成人多为隐性感染。

传播途径 患者疱疹液、咽部分泌液、粪便均可分离出病毒,所以手足口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密切接触也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日常用品、医疗器具等引起感染,其中污染的手是传播中的关键媒介。同时,手足口病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临床表现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散在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发热 多数患儿发病初期出现发热。不典型者仅表现为低热或无发热。

皮疹 一般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多见。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

重症表现 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转为重症。极少数可致死亡。

1.神经系统表现:多在病程第1-5天,患儿持续高热,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呼吸节律改变,口唇发紫,咳嗽加剧,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心率过快,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四肢发冷,手脚末梢发紫,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避免接触患儿。尽量不要与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洗浴用品等,防止交叉感染。

2.保持手卫生。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外出游玩回家后、进食前、如厕后,以及家长和看护人在回家后、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平常可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接触病人及污染物后应选择合适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洗手。

3.减少聚集。人群聚集、频繁接触,容易传播手足口病,建议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环境通风。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5.清洁消毒。儿童常聚集的场所、玩具和日常接触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奶具、餐具等要煮沸消毒;衣物、被褥经常在太阳下晾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6.接种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适用于6月龄至5岁EV-A71病毒易感者,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来源|时政凯里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