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到国内,食物过敏管理理念与AI技术前沿
发布时间:2024-10-26 02:14 浏览量:9
近期,“中国营响力第十一届全国儿童医学营养大会” 在上海隆重召开。大会汇聚了近50位中外权威专家和600位儿科医生,精彩呈现了学术前沿和观点碰撞,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儿童营养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与往届大会一致,本次会议继续将儿童食物过敏作为学术研讨的重点之一。主会场特邀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龚四堂教授和周文浩教授,就今年发布的两本儿童食物过敏临床指南/共识进行深入解读;来自波兰的华沙医科大学教授兼儿科学系主任,ESPGHAN 委员会秘书Hania Szajewska教授就如今大热的AI技术及其在儿科临床领域的应用展开深度探讨。
从欧洲视野到本土实践:
ESPGHAN 2024CMA指南在中国的管理方案
2024年,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学学会发布了《牛奶蛋白过敏诊断、管理和预防新版指南》,代表欧洲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管理的最新临床观点。龚四堂教授从中国实践的角度对新版指南进行解读。新版指南中再次强调了CMPA诊断的重要性,并仍然将饮食回避+口服激发作为CMPA诊断的金标准。同时还提到中国《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儿童特应性皮炎相关食物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推荐氨基酸配方 (AAF) 作为诊断性食物回避替代配方的中国实践方案。并提到这一方案在其他地区没有广泛应用更多是因为经济原因。事实上,替代配方的经济性是全球各大指南制定方考虑的重要因素。既往来自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的一系列药物经济学研究显示,将AAF作为食物过敏患儿饮食回避初始配方选择,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同时有效节省医疗花费,即便国外AAF价格高于深度水解配方 (eHF),其经济性优势依旧成立。在我国,AAF与eHF价格相近,其经济性优势进一步放大。最新的中国经济学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2023年发表于《中国卫生资源》的我国首个牛奶蛋白过敏替代配方经济学研究表明:在中国,无论对于轻中度或重度的患儿,起始使用AAF在牛奶蛋白过敏治疗具有绝对的经济学优势,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尽快帮助患儿实现更好临床获益。
《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十年来,我国儿童CMPA领域相关指南/共识持续发布,然而针对新生儿CMPA的相关规范文件阙如。新生儿CMPA临床特征有别于其他年龄患儿,诊疗具有特殊性。周文浩教授详细解读了我国首部新生儿CMPA临床共识,从识别/诊断、规范管理、预防角度进行系统阐述。共识提到新生儿CMPA临床症状多样,常累及多个系统,CMPA的常规筛查和诊断方法不能应用于新生儿,多靠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临床常被误诊,诊断性的回避试验是在新生儿CMPA的诊断的重要环节,AAF完全无敏,可作为诊断期间替代配方。
建议对于明确CMPA的新生儿,应该回避牛奶蛋白的摄入。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应继续坚持母乳喂养,母亲回避牛奶蛋白的摄入,如果无法继续母乳喂养时应推荐选择AAF替代喂养。如果是配方奶喂养的,则采用AAF或eHF。考虑到eHF有一定的致敏性,仍有30%左右的患儿不耐受,而AAF适用所有食物过敏患儿,且营养全面,能够为患儿提供充足的营养摄入,充分支持生长发育。
特别提到新生儿配方渗透压的推荐范围,400 mOsm/L(即 450 mOsm/kg H2O),常用的AAF和eHF均低于该推荐值,临床可以放心使用。科技前沿:AI技术如何帮助管理食物过敏
Hania Szajewska教授认为,我们正处于循证医学转变与革新的时代,AI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是背后的关键助推力。在临床医学领域,AI有望提高诊断准确性,并提供更可靠的预后预测、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助力提升医疗系统运作效率。从PubMed检索结果来看,2023年已发表409篇文章考察或探讨了AI在过敏诊疗中的应用,其中14篇为食物过敏,其中包括食物过敏风险预测、过敏性疾病的识别、预测口服激发试验结果、食物过敏疾病进展识别与转诊建议。然而,当我们真正将AI用于临床实践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用于深度学习的大数据来源及质量、算法输出的可解释性、算法模型的验证问题及广泛适用性等。但可以肯定的是,AI在儿童食物过敏临床诊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可期。
“中国营响力第十一届全国儿童医学营养大会”主会场围绕“食物过敏”主题的三场报告,深入探讨了从国际到本土的牛奶蛋白过敏管理方案、我国首部新生儿CMPA临床共识的解读,以及AI技术在食物过敏管理中的前沿应用。通过专家们的分享和深入分析,参会者不仅了解了全球最新的诊疗趋势,也看到了科技进步为儿科临床实践带来的无限可能。这些主题的探讨将为中国儿童营养健康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