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实践出发,多角度看儿童过敏性鼻炎的诊治

发布时间:2024-10-10 05:21  浏览量:1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过敏性鼻炎也称为变应性鼻炎(AR),是临床常见的慢性鼻病,因特应性个体暴露于过敏原(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已成为主要的呼吸道慢性炎性疾病,影响着全世界10%~20%的人口。AR在儿童中也较常见病,但尚缺乏具体的流行病学数据[1]。

2024年8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焦青山医生、北京医院 金金副主任医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 吕世霞主任医师共聚云端,共同探讨儿童过敏性鼻炎治疗的用药经验及策略。本文提炼会议精华,以飨读者。

鼻用激素中的热点问题

焦青山医生指出,AR的治疗局部用激素首次以鼻腔注射的形式引入临床,起初作为抗组胺基础治疗的联用方案,后来这种组合最终成为现代AR治疗的基础[2]。直至今日,鼻用激素已经从鼻腔注射形式发展到今天多种专用制剂,成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线药物。鼻用激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发挥局部抗炎效应,其安全性和耐受性得到了国内外多个权威指南的肯定。研究表明,与口服激素相比,鼻用激素具有更低的全身不良反应风险,尤其适合长期治疗[3]。在临床应用中,鼻用激素的一代和二代分类标准并不统一,但这种分类并不影响临床推荐[3-5]。目前,市面上的常用鼻用激素,如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等,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有效性。需强调的是,鼻用激素的安全性应结合多种因素和临床实践共同评估。长期使用鼻用激素,如布地奈德,并不改变鼻黏膜的组织结构,且其辅料对鼻纤毛运动无影响,独特的酯化作用使其在鼻中滞留时间延长[6-7]。对于CRSwNP患者,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显著降低鼻息肉体积并改善鼻通气。

总之,鼻用激素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和安全选择,尤其布地奈德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鼻用激素,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保障。

雷诺考特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耐受性

金金副主任医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作为一种鼻用糖皮质激素,被国内外多个权威指南推荐为AR的一线治疗药物。布地奈德具有平衡的水溶性和脂溶性,能够快速溶解于气道黏液中,起效快且药效持久[8-9]临床研究表明,布地奈德全身半衰期短,反复使用不在体内蓄积[10]。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在治疗儿童和成人过敏性鼻炎方面耐受性良好,未发现对生长有显著影响[11],且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长期使用耐受性良好。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的辅料山梨酸钾对鼻纤毛运动无影响,更少引起患者鼻部异常感觉,表明其对鼻黏膜的安全性[12]此外,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是经美国FDA批准的唯一孕期B类鼻用激素[13],这进一步证明了其在特定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雷诺考特)的适应症包括季节性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常年性非过敏性鼻炎,以及鼻息肉的预防和治疗。

在临床使用中,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的剂量应个体化,并在获得预期的临床效果后,减少用量至控制症状所需的最小剂量。长期使用高剂量时,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长状况,并注意可能的全身作用。

浅谈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选择

吕世霞主任医师介绍道,AR常见症状如打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塞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除了症状管理,AR的治疗还需关注伴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治疗AR的原则是“防治结合,四位一体”,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其中,药物治疗是AR治疗的主要方法,而鼻用糖皮质激素(INCS)作为治疗AR的一线药物,具有显著的局部抗炎、抗过敏和抗水肿作用。

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作为主流的鼻用激素之一,能够显著改善了成人/儿童SAR患者NIS评分及鼻塞等症状[14]。而且,它起效迅速,给药3小时即可改善SAR患者PNIF[15]。此外,布地奈德还可改善SAR鼻部症状,鼻部症状改善后,眼部症状及睡眠质量也得到缓解[16],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究其作用机理,布地奈德独特的酯化作用可延长药物在气道滞留时间,气道浓度高,作用更持久[17]。对比丙酸氟替卡松,布地奈德可再次分解为活性药物,使得给药6h时在粘膜中的水平为丙酸氟替卡松的13.7倍[18]。此外,基于其布地奈德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制剂优势,它可快速缓解鼻塞症状,患者接受度及依从性高[18]。

总之,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在治疗AR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是成年和儿童AR患者的理想选择。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偏好,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

[2]. Ostrom NK. Allergy Asthma Proc. 2014;35 Suppl 1:S3-S10.

[3].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2; 57(2):106-129.

[4]. McDonnell J,et al. Curr Allergy Asthma Rep, 2020, 20(11): 69.

[5]. 口服H1抗组胺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广州共识(2020精要版).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20,20(2): 146-148.

[6]. Meltzer EO.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2007;98(1):12-21.

[7]. 田大听, 等. 材料报导. 2008;22(3):142-147.

[8]. 申昆玲, 等. 临床儿科杂志. 2018;36(2)95-107.

[9]. Edsbäcker S et al. 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2006;98:523-36.

[10]. Källén A et al. J Pharmacokinet Pharmacodyn.2003;30:239-56.

[11]. Möller C, et al. Clin Exp Allergy. 2003 Jun;33(6):816-22.

[12]. Hofmann T, et al.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4 Apr;130(4):440-5.

[13]. Yawn B, et al. J Am Board Fam Med 2007;20:289-298.

[14]. Creticos P, et al. Allergy Asthma Proc. 1998 Sep-Oct;19(5):285-94.

[15]. Day JH,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0 Mar;105(3):489-94.

[16]. Ciprandi G, et al. Allergy. 2002 Jul;57(7):586-91.

[17]. Petersen H, et al. Br J Clin Pharmacol. 2001 Feb;51(2):159-63.

[18]. Shah SR, et al. Clin Ther. 2003 Aug;25(8):2198-214.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学习更多临床技巧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