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的六大转向

发布时间:2024-10-30 11:05  浏览量:2

课堂教学改革的六大转向

教者絮语.

教育是一段旅程,有着无止境的相遇与对话。

作者丨汪正贵

山东青岛中学、山东金家岭学校校长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成长,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域。钟启泉教授在《课堂研究》一书中指出,“课堂,绝不是寂静无声的墓地,而是交织着多重声音的世界。归根结底,学校的课堂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空间 。”在这个多重空间的场域,为了促进学习者的成长,课堂要实现若干转向。

课堂转型应从“知识传递”

转向“知识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的学习并不是单向的教师传授和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依赖自身已有经验对新经验的主观建构过程。

这种建构是学习者对客观世界形成特定概念与含义的认知性实践,也即建构世界,是认知内容的重建,是学习者同客观世界的对话;

这种建构又是学习者与教师和同伴之间形成一定关系的社会性实践,也即建构伙伴,是人际关系的重建,是学习者同他者的对话;

这种建构也是学习者通过对自身的认知与态度的反思,重建自己身份的伦理性实践,也即建构自我,是自我概念的重建,是学习者同自我的对话。

课堂转型意味着教师从

“课堂主导者”转为“学习促进者”

罗杰斯提出人性化的教学,教师的转型是教师权力的下放和权威的消解,不以学业成绩为唯一目标或奖惩手段,而以人的成长为目的。

教师的角色要转型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学习者一起分担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教师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从教科书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习者准备学习资源,提供重建学习的氛围和合作学习的机制;为学习者培育持续性的学习过程,帮助学习者建立自律;帮助学习者培养元认知,进行自我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作用不是弱化了,而是功能的转变。

课堂转型是个别化

与合作性学习的统整

个别化是一种思想和原则,而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学生是有差异的,必须通过基于个别化的学习和教育,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成长。

个别化是指照顾个体的差异,而不是指一个人的单独学习。个别化不是个人主义式的学习。个别化与合作性学习应该统整。

个别化必须辅之以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协同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习是通过协商、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展示学习者与他人理解的差异与共同,这是学习者与他人对话的过程,在彼此的对话与交往中建构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转型是儿童生活

与学科的统整

经验主义的教育立场强调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主张以儿童的生活经验来建构教育的内容。这种教育立场以杜威为代表,他认为教育不是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教育就是生活。强调做中学,注重学习者的经验和具身体验。

系统主义的教育立场强调教育与科学相结合,主张依据学术与文化的系统和脉络来选择教育的内容。这种教育立场以布鲁姆为代表,他强调学科的结构,主张螺旋式上升的课程。

其实以上二者可以统整在一起。在学习者的低龄段或者学习的起始阶段,可以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开启,注重学习者的体验和兴趣,注重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性,在做中学、创中学、玩中学;在学习者的高龄段或深度学习中,可以以学科结构为主,注重学科的体系和结构,注重深度思维的培训和训练,发挥学科自身所具有的魅力和挑战性。

课堂转型是教学技术

与艺术的统整

教学的底层是技术层面,注重的是教与学的工具、方法、策略和手段。但教学的高阶是艺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也即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当教师将自身独特的学识、禀赋、情感、个性、气质、审美等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且形成具有个性特质的教学方法时,他的教学行为就已非技术而是艺术了。

教学是个性化的反思性实践活动,是一种临床知识与实践。因而,教师个性化的实践智慧弥足珍贵。这种智慧是教学技术与艺术的相遇。但是在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盛行的今天,教学日益矮化成技术层面的实践,“教学并非一项不复存在的艺术,但尊重它的传统已不复存在。”

课堂转型是教与学的统整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和自我展示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的平台;教学不应当是教师的独白,而是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对话。教材不是圣经,而是学习资源;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不再是教材的处理,而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教师追求的不再是教师上课的效率,而是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从教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者学习的设计者和促进者。

教学是一种对话性实践。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引导学习者与教学内容对话,与教师和同伴对话,与自身对话,在对话和倾听中展开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共同体中,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实现教与学的统整。

教永远是为学服务。教之于学,犹如卖之于买。别人没有买你的东西,就不能说你卖了。没有学的行为发生,就不能说完成了教。因此,教师的全部着眼点应该集中于此: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让学习真实发生,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动起来,并在任务驱动的学习中培养能力。佐藤学曾经说过:“世界教学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使儿童成为学习主体的一部运动与斗争的历史。”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学生为未知而学,教师为学习而教。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不再是教材的处理,而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追求的不再是教师教的效率,而是学生学习的效率。

当然,学习并不会自动地发生,学生也不会天然地知道如何学习。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包括学习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工具与资源设计、学习环境设计、评价设计等等。学习本身是需要教师指导的,比如合作学习如何展开,项目式、任务式学习如何进行等,必须要有工具和方法的指导。这就将教与学内在地联结起来。所以,从教走向学,并不意味着教师的退场和教师作用的弱化。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