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抽动症——家长应该知道的事

发布时间:2024-11-18 08:14  浏览量:2

1.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障碍,俗称抽动症,并非坏习惯,指的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表现为身体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突然、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

抽动障碍主要分两种形式: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常表现为眨眼、皱眉、咬唇、噘嘴、张口、歪嘴、摇头、耸肩、扭颈、甩手、举手、踢腿、收腹等等;

发声性抽动常表现为清嗓子、吸气、咆哮、咳嗽、尖叫、叫喊、学动物叫,甚至反复说一句短语或一句脏话等等。

2. 孩子为什么会得抽动症?

目前医学界尚未明确抽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推测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3. 抽动症有什么特点?

抽动障碍男孩多见,一般起病于4 ~ 8 岁(有低龄化趋势),10 ~ 12岁呈现出症状加重。

抽动障碍特点是反复发作、症状交替出现。

感染、压力、焦虑、愤怒、惊吓、兴奋、疲劳、过敏、被提醒、父母管教过严、惩罚过多、观看恐怖片、过长的屏幕时间等都是抽动障碍的加重因素,而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睡眠、运动则有助于缓解抽动症状。

4. 抽动症有什么危害?

长期或严重的抽动会对儿童生理、心理带来诸多危害,譬如社会交往中被孤立,自卑、退缩、以及同伴欺侮等,情绪上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

长期严重抽动所致的重复性非生理性运动可引起抽动部位疼痛和损伤。

此外,抽动常伴有诸多共患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攻击行为、自伤行为等。

5. 抽动症需要注意什么?

(1)治疗过程中不能由于病情暂时好转或加重而随意停药,要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逐渐减量或停药,以防突然停药造成病情反复或症状加重。

(2)忌食含碳酸、咖啡因的饮料或食品,忌食含孜然、胡椒类烧烤食物,少食油腻、油炸食品及甜食。

(3)控制屏幕时间,电脑、电视、手机每天使用不超过30分钟为宜,避免看血腥、紧张的电影电视剧、玩刺激性游戏。

(4)放松训练,让孩子多参与体育活动、文艺活动,适度增加运动、减轻学业负担,保证孩子的睡眠。

(5)季节交换期,尤其是春、秋季为感冒高发期,应注意患儿的脱、穿衣,谨防感冒,感冒极易引起患儿复发或症状复发、加重。

(6)家长要保持平和心态,不要过于专注孩子的举止与动作,过度关注及提醒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抽动,更不要采取斥责打骂的方式,会增加孩子的焦虑及紧张,加重症状。应该给孩子多一些陪伴,多一些关爱,进行正向引导,但同时要避免过于娇惯。

(7)与老师做好沟通,让老师清楚了解孩子的一系列行为是由于疾病导致的,并非调皮捣蛋,获得老师的理解,同时协调同伴关系,减少来自学校及同伴社交带来的歧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