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儿童理发”彰显零距离的爱
发布时间:2024-07-11 01:00 浏览量:14
要不在学校创办一个理发室?为了解决很多留守儿童的“头”等大事,湖南省东安县鹿马桥镇中心小学将一间闲置的办公室打造成校园爱心理发室,免费为学生理发。教师夏唯主动学习理发手艺,两年来累计理发1000余人次。这种暖心之举不仅让留守儿童受益,更让我们感动。这也启发我们,乡镇学校如何更好地立足实际,避免留守儿童成为孤立的“原子”。
在一些乡镇学校,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在隔代抚养的模式下,祖辈们虽然不乏对孙辈的爱与关心,但却难免力不从心。不论是忙于农活,还是家里离乡镇集市路途遥远,抑或是爷爷奶奶出行不便,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留守儿童理发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父母陪伴的长期缺位,还可能给留守儿童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困境。
虽然利用课余时间为有需要的学生理发并非教师的义务,但出于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鹿马桥镇中心小学的教师还是办起了爱心理发室。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还规范了他们的仪容仪貌,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精神状态。这也进一步启发我们,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乡镇学校能否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努力建设成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能否更好地发挥枢纽作用,链接起政府部门、公益组织及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乡镇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让留守儿童“有人管”“有人陪”“有事做”,不仅需要建立周密的安全防护网络,还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开设更多兴趣课程。例如,有的乡镇学校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开展“非遗手艺人进校园”、农事体验等特色活动,都不同程度地丰富了当地学生的精神生活。
父母长时间、经常性地“失陪”,导致一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淡漠疏远。在隔代抚养的模式下,留守儿童与祖辈不仅存在年龄的代沟,还存在数字化带来的鸿沟。乡镇学校可以结合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注重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部分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阴霾,塑造更加健康的精神世界。乡镇学校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教育和引导留守儿童正确处理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与祖辈的互动关系。
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孤军奋战”。乡镇学校犹如一个社会联结的纽带,要充分发挥枢纽作用,让政府部门、公益组织和社会力量爱与善的资源汇聚起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爱和呵护。在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上应该有更多的设计,如鼓励退休中小学教师、高校师生、乡贤等爱心人士成为志愿者,并给予课余时间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在职教师以应有的肯定。
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乡镇学校应该成为一把火,照亮和温暖更多留守儿童前行的道路。当留守儿童在乡镇学校得到更好的关爱与呵护,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才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希望之灯也会更加明亮。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治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