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小升初掐尖招生背后的畸形变态,终于知道,为什么儿童精神病院人满为患

发布时间:2024-06-15 18:26  浏览量:15

今年小升初近在眉睫,教育界暗流涌动。近期,焦点访谈做了期暗访小升初“掐尖招生”的新闻,全网炸开了锅。接着,教育局出手了,北京市教委直接点名朝阳区两所学校违规“掐尖招生”,当代中小学生,在承受着什么?

何为“掐尖”呢?意思就是个别学校通过各种违规手段,先于派位入学之前,就锁定并招收尖子生。而这次的暗访,揭露了许多的掐尖内幕,各种暗箱操作的手段也被公之于众,看完真的震碎认知了。

01

“掐尖招生”背后的教育潜规则

这次央视的《焦点访谈》的暗访,把掐尖的底层逻辑讲出来了。

1.选拔考试

或许是以开放日的“教学体验”为由,或许是打着各类测试、面试的名头,由学校自行组织,或者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的,这类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考试,暗号为MK。《焦点访谈》的记者通过潜伏式的报名,参加了考试。一进入教学楼,家长和孩子就被分开,孩子被统一带入一层的教室,进行测评。3个小时的考试结束后,家长再被统一安排到操场上接孩子,全程行云流水,彼此心照不宣。

捷足先登,各显神通,在派位入学之前锁定并招收尖子生,是各大名校的一贯手段。只要你踏足进圈,基本上砸时间砸精力砸财力,缺一不可。

2.各类竞赛

比起选拔性考试,需要有入门槛。参加杯赛则是大部分孩子都能参与(pei pao)的一个途径,只要报名缴费,就有机会。但众所周知的是,二等奖以下基本就是“重在参与”,“一等奖”和“特等奖”才是名校的入门券。

其实早在今年1月,教育部、公安部等多部门就已联合发文,明令禁止大师赛、希望杯、华杯赛等违规黑竞赛。可很多机构开始“挂羊头卖狗肉”,以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研学游等形式进行比赛。

3.筛选简历

记者探访发现,某校对外宣称只接受初三毕业生的开放日,竟专门为小学生开辟了“绿道”。一份份精美的简历上,都是关于孩子历年的竞赛成绩、考级证书、获奖情况等等。双减之前,孩子的简历都是明目张胆放在校门口或保安室的。后来管控严了,家长就只能偷偷交给老师或发电子邮箱,更有一些机构从中获取收益。

小升初就好似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家长们焦虑重重,不得不绞尽脑汁、掏空钱包,只为了那一张掐尖“入场券”。孩子们从小到大,就像一台永远不能停的机器,要孜孜不倦的“卷”。

02

教育已经从畸形走向变态

“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87%的家长有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7%有严重焦虑。双减后孩子的学业负担虽然降低了,父母的焦虑却增加了12.8%。

校园开始“监狱化”,走廊装起了铁丝网,教室装上了摄像头,外人进不来,学生出不去。写作模板化、答题模板化、字体模板化、跑步军事化,所有孩子神情、步伐必须高度一致,全部被标准化,不允许有个性,排除差异,否定个人想法,唯成绩论、唯分数论,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他们甚至没有享受过一回做孩子的快乐和自由。教育从畸形走向了变态,他们已经沦为了内卷热潮下最大的牺牲品。

03

儿童精神科爆满

真的不寒而栗

前段时间,三联生活周刊的一则报道让人倍感悲哀:说的是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已经人满为患。据公开数据显示,每年有20000名孩子,走进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因为心理问题休学、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父母费劲心力,把孩子卷进名校,却忽略了阳光背后必有阴影,名校的背后也有我们看不见的暗伤。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曾调研了三十多万中小学生,结果发现了他们身上都有惊人的“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而“四无心理”,是比抑郁症还要严重的成长危机。那么,我们该如何挽救孩子,减少抑郁,激发兴趣,让孩子拥有对抗未来挑战的能力呢?

04

提升学习能力才是终身必修课

清华大学刘瑜说过一句话:“正确的教育观是什么?不是非要把小草培养成苍天大树,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养出一颗美好的小草、健康的小草。”人生很长,考上大学并非终点,提升学习能力才是终生必修课。

学习能力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终身能力,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尤其是智能时代,对孩子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儿童时期是提升学习能力的黄金期,因此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可以采用智能手段,通过VR学能提升训练仪,沉浸式训练游戏,激发兴趣,培养孩子的专注、观察、思维、想象、记忆和创造能力,让孩子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全心理健康,端正学习态度,让孩子更加的了解自己,拥有面对未来的勇气和能力。

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个人的内在潜力,而非单纯传递知识。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关注学术成就,更重视个人成长和健康,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走得更远、更稳,对孩子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 掐尖 变态 畸形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