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学习困难”门诊,不是焦虑家长的救命稻草
发布时间:2024-10-11 02:01 浏览量:10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从10月8日开始问诊,立刻成为最火爆的儿科门诊之一,目前预约满额,“学习困难”门诊也刷上了热搜,触动了许多家长的敏感神经,仿佛找到救命稻草。
这个门诊是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理卫生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联合设立的,在官网的门诊简介中,也清楚地界定了病理特征,主要是针对那些由于空间知觉和想象能力不足带来学习困难的青少年群体。这方面的认知缺失,会导致患者在学习数学、几何时难以理解图形的空间,对物理的力的方向、物体的运动轨迹以及化学的分子结构的空间分布也会出现认知障碍。
门诊的推出,对于相应青少年患者群体是福音,但不是包治百难的“万能药”。有些家长被“学习困难”这4个字迷了眼,反而忽略了之前对“空间与数学”的表述,到头来出现“乱投医”的现象。该门诊首日接诊的6位患者,只有两人符合“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典型患者,另外4位主要问题是“注意力缺陷”“焦虑”等,更应该关注的是心理问题。
医生对症下药,孩子父母抱着“看一下试试、反正没损失”的心理求一个心安,看似很普遍,实则不可取,耗费时间精力和医疗资源,还容易给孩子传递焦虑,蒙上自己是否“有病”的阴影。甚至有2岁孩子的父母私底下联系相关医生,要预约“学习困难”门诊,不止是过度焦虑,也是庸人自扰。
曾经我们的医疗科目体系还不完善,有过忽视青少年隐性亚健康、心理问题的阶段。随着科学界定的病理特征越来越细致,多动症、躁郁症、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等症状都有了相应的治疗科目,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群体。只是有些“焦虑型”的家长对病理特征一知半解却如临大敌,把“没病找病”的焦虑,也传染给了孩子;有些“松弛型”家长则把孩子学习不佳的原因归于“有病”,忽视了孩子心理和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甩锅的同时也把“有病”的焦虑甩给了孩子。科学的界定,需要对应家长们的科学观念和平常心。科学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科学的医疗界定同样不应该让孩子们蒙上“有病”的阴影,从而招致异样的眼光。在日常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如果家长、老师、同学和大众都释放出更多的包容与平常心,对于患者群体同样是福音。随着医疗科研的进步,许多针对性的门诊会不断出台,对导致孩子学习困难的诸多病症的治疗,虽不再是天大的难关,但也不能被渲染成“药到病除”的奇迹,更不该成为引发焦虑与歧视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