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O Reports丨屈前辉课题组报道锌离子转运蛋白ZnT1介导H+/Zn2+交换的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2024-10-15 17:01  浏览量:8

人体每天需摄入约15毫克锌来满足正常生理功能需求。作为多种转录因子和催化酶的辅因子,锌离子直接参与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细胞的分化与增殖、代谢等过程。全球人口不同程度缺锌的发生率约20%,成为了人们健康生活的一大隐患。缺锌会影响儿童生长和智力发育、成年人生育功能障碍、老年人记忆减退甚至痴呆等。此外,缺锌还会导致慢性肝病、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严重者甚至引发致命的肠病性肢端皮炎。长期摄入过量的Zn2+则会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贫血等慢性中毒症状。机体内Zn2+外排与摄入的稳态平衡主要依赖于ZnT/SLC30和ZIP/SLC39两大特异性溶质转运膜蛋白家族。ZnT1/SLC30A1是哺乳动物细胞中第一个被鉴定且定位于细胞质膜表面的Zn2+外排转运膜蛋白。敲除ZnT1基因会导致小鼠胚胎死亡。ZnT1也会过量表达在肝癌、乳腺癌、胰腺癌等以及老年痴呆症患者组织中。ZnT3/SLC30A3则主要分布在大脑海马区,与转运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蛋白VGLUT共存于突触囊泡上。ZnT3基因敲除的成年小鼠在某些学习和记忆行为领域表现出认知缺陷。尽管有关ZnT家族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陆续获得报道,然而调控锌离子转运的具体机制仍待阐明。

2024年10月10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屈前辉课题组在EMBO Reports上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human zinc transporter ZnT1 mediated Zn2+ efflux的文章,揭示了ZnT1依赖H+浓度梯度转运Zn2+的分子机制。

ZnT转运蛋白家族主要依赖膜内外质子浓度驱动力。研究者解析了不同纯化条件下ZnT1蛋白的多个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在pH7.5环境下,不论加或不加1mM Zn2+,ZnT1二聚体都主要处于外向开口状态 (outward-facing) 。当在pH6.0溶液中添加1mM Zn2+时,ZnT1二聚体则呈现多种构象状态:外向/外向、外向/内向、内向/内向 (inward-facing) ,其中每个亚基跨膜域均结合了Zn2+。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跨膜域中识别Zn2+的四个重要氨基酸 (H43/D47/H251/D255) 进行不同组合方式的质子化,结果显示质子化D47/D255显著影响Zn2+的稳定结合,而H43或H251质子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伴随着ZnT1由内向开口 (inward-facing) 到外向开口 (outward-facing) 转变,其跨膜螺旋TM2胞外侧a螺旋切换为拉长的310螺旋,促进Zn2+从结合位点释放(图1)。

之前研究显示ZnT1还能借助Ca2+浓度梯度来转运Zn2+。为探讨这一可能机制,研究者也制备了添加1mM Ca2+的ZnT1样品并解析了高分辨率结构。然而在该结构跨膜区中并未发现Ca2+的结合。Ca2+如何协助ZnT1外排Zn2+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此外,本工作展示了内向开口的ZnT3结构,发现去垢剂分子LMNG可直接嵌入ZnT3跨膜区并接近Zn2+结合位点;同时还发现在二聚体界面处存在稳定结合的磷脂分子。这些不同于ZnT1或其他同源蛋白的结构特征的生理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王晓东/郑三多团队 (BioArt) 还揭示了ZnT1介导Cu2+离子进入细胞引发铜死亡的分子机制,丰富了ZnT1功能多样性。未来解析ZnT1转运Ca2+或Cu2+的结构,也将进一步阐明ZnT1选择性识别Zn2+、Ca2+或Cu2+的分子基础。

图1. ZnT1介导H+/Zn2+交换的工作机制。

该工作主要由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生龙永惠、朱之妮、杨传辉、晁钰琳等及附属口腔医院博士后周子璇共同完成,并得到了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海南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王明伟教授和周庆同青年研究员、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典范研究员的大力支持。

制版人:十一

BioART战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BioART友情合作伙伴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