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肥胖症诊疗指南发布,来看看儿童青少年肥胖怎么治

发布时间:2024-10-28 11:37  浏览量:9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诊疗指南》)正式对外发布。《诊疗指南》对肥胖症的病因学、流行病学、定义、诊断、评估、治疗方式及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以指导各级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临床工作,提高医疗机构肥胖症诊疗同质化水平。

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的诊疗引发公众广泛关注。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按照我国标准,6~17岁青少年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6.8%和3.6%。

《诊疗指南》提出,体质指数(BMI)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标准。然而,应用BMI作为肥胖症评估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年龄增长,瘦体重(去脂体重)逐渐降低,体脂含量逐渐上升,因而具有相同BMI的青年人和老年人,体脂比会存在差异。

《诊疗指南》明确,肥胖症的诊断标准包括基于体质指数、体型特征、体脂比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症诊断标准四类。肥胖症治疗有多种手段,主要包括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临床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一般建议所有患者均应接受营养、运动、心理指导作为全程基础管理。

对于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治疗,《诊疗指南》指出,儿童肥胖症的总体治疗原则是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在不影响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实现减重增肌的目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临床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

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临床营养治疗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首要治疗手段。饮食总体原则是保证儿童青少年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选择相对低脂、低糖、低盐、高蛋白、适量纤维素的食物;尽量减少零食、加餐及快餐食品;纠正错误的饮食习惯,鼓励不要过食,细嚼慢咽。身体活动方面,应进行适合年龄和个人能力的、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建议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应保证足够时间和强度的身体活动,以消耗能量,即6岁以下儿童强调户外活动,每天至少保证180分钟的各强度活动,其中60分钟为中等至高强度身体活动;6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中等至较高强度且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3天进行较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及增强肌肉和骨骼健康的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限制久坐行为和视屏时间,养成健康良好睡眠习惯,必要时进行睡眠干预。此外,需关注肥胖症儿童青少年行为心理问题,如因肥胖症影响自尊、身体形象和社交,所引起的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可能增加成年期情绪障碍的风险。因此,需加强心理支持,早期识别并积极干预,同时注重健康减重和减重同时的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出现厌食症。

减重药物治疗建议仅针对经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无效或为改善肥胖症相关疾病的儿童青少年,不建议在超重儿童或青少年中使用。目前,我国暂未批准用于儿童或青少年的减重药物。二甲双胍可改善肥胖症儿童胰岛素抵抗,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可用于儿童减重治疗。

患有肥胖症的儿童或青少年如选择减重与代谢手术,应严格遵循手术指征,按照个体化原则决定手术的必要性、时机及手术方式,并需充分考虑患者依从性以及家属配合术后饮食管理的能力。

此外,也可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采用中医药治疗,如辨证为脾虚湿盛证,可予苓桂术甘汤或二陈汤加味;胃热湿阻证,可予泻黄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可予逍遥散治疗;脾肾阳虚证,可予真武汤加苓桂术甘汤治疗等。亦可结合毫针针刺疗法、耳穴贴压疗法、穴位埋针法、穴位埋线法、中医导引、推拿、捏脊等外治疗法,以期取得减重效果。

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症防控,需要在政府指导下联合学校、家庭、医院、社区闭环管理,对于儿童遗传性肥胖症、肥胖症相关疾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制定个体化减重方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