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父母支援三线陕西渭南,解放路、西安路小学、杜桥中学(2)
发布时间:2024-10-28 22:13 浏览量:10
当你跳下车厢,这是1966年5月10日的情景,那是绿皮的火车车厢,两天两夜 的旅途丝毫没有消磨一个十二岁的儿童的新奇心。渭南火车站是老式的,站名于1932年由民国铁道部长顾孟余所写,后来若干年又去火车站该站已经停用,封存保护着孤零零地车站的门脸与站名。
孩童的眼中,各不相同,家门口的泡桐树没见过的那样高大,宽大的树叶粗壮的树干,与青岛的楼下的杨树不一样的,冉猴一样地爬上过每一棵的树顶。没有爬泡桐树的欲望,或因它的枝丫太过齐整,也许它的树身带着桐油。拐出屋角就是纺机厂宿舍的公共厕所,当时不觉得,竟然是成年后多少次梦魇出恭不畅的场景。
现在想起,最早去踢足球是在青岛纺织机械厂的子弟小学,课余课间,小伙伴疯抢在学校的操场,然后抱着个中间带鞋带式拉练的破足球去市里的第三公园踢。第三公园坐落在市立医院的后门处,林荫道延伸着带你走进地平面下带有环绕看台的足球场。三十几岁的时候,由兰州军区调回青岛海军北航篮球队,也在第三公园的篮球场跟青岛市工人队打过比赛。这时候的第三公园含括青岛市工人文化宫了。
但是,学打乒乓球是在渭南的时候,出了渭纺机的大门,跨过解放路,马路对面右边是农机局的机关大院,左边就是渭南通用机械厂的厂区。那里面的几块水泥板组合的乒乓球台面,是冉最早接触乒乓球的地方。什么近台推挡法,反手击球法都是那个年龄学会的。
很奇怪,没有在渭南西安路小学打乒乓球的印象。冉在西安路小学上的五年级,六年级的半学期。班主任是张克一,一个美丽的扎着大辫子的老师。在青岛上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有过至少三个班主任,依次是,王老师,一个微胖的女的中年老师,贾秀芬老师,五年级的时候袁道楠老师。张克一老师是最漂亮的。冉心中的偶像。后来专门在老同学的陪同下又去过西安路小学。站在挂着西安路小学牌识的门口,恍若再世,物非人非地不再是旧模样。
渭南的解放路是新修的柏油路面的了,较之刚来渭南下车就踏进一脚浮土,解放路是渭南最早修成的现代马路,沿着通用机械厂,渭南毛巾厂沿坡而下,穿过解放路的十字路口,左边是直通印机厂,渭南游泳池,右面是可以抄近路直达渭南县的第一医院的。渭南最早的有点规模的商店就在十字路口的路边。在往前走,邮电局的门面就在眼前。那年月还没有家庭电话,所有长途都需要用电报来联系的。长途电话也需要登记由渭南邮电局的总机拨号员联络好后,再在一个个的电话亭内完成长途通话。
于是,写信就成了平时联络的最佳通道,一封信八分钱,在那样的工资条件下,似乎也不便宜,电报更贵,一个字五分钱,说清楚一件事,大概也得花几毛钱。如果想给家中寄一点钱,那也得通过邮局写一个条子,署名金额等发出,很人性地寄款信封有一个简短留言的位置。想象现在微信的连续,微信的转款,那时候的神话版。想以后,其实也不知道社会能进步到何种的地步。让人欢喜又有些担忧。
这样的日子没有两年吧,一切都那样的动荡起来。干打垒的厂区围墙透着机枪口,墙外的枪声稀稀落落地,透过枪口往外望去,墙外的一片金黄成熟的麦穗殷实饱满。人们来不及观赏这些了,誓死保卫的字眼萦绕在每个人的心中。登高望去,厂区最高的那座三层楼已经倒塌,连并着此处的围墙俨然成警戒口,低头再看,厕所的屋顶被几个白色石灰写就的四个大字,打倒刘邓!那个惊叹号出奇地粗壮,像是激励又像是气壮山河的胸襟,敞亮无比。手持匣子枪红袖箍的卫士的影象永远留在脑海。
孩子的心考虑的不是这些,那就是玩,在庆祝最高指示发表的时候,锣鼓齐鸣,山东的鼓点与渭南本地的鼓点是那样的不同。山东人的鼓更像是小鸟依人版的,而陕西渭南的鼓,那才是恢弘大气。那欢乐也是拉风的很。那游行张灯结彩张扬着旗帜的队伍,较为洋气一点的是类似仪仗队的队鼓敲着,人们兴高采烈地笑容,各个单位的人群不约而同地汇集在街口,又一队队地喊着口号消失在远处。
人们似乎都不回家,厂区的三合土的灯光球场每晚也似乎是永远是亮着的,冉学篮球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时不时地跟随着厂子里的篮球队骑着个自行车,到处比赛。记得当时渭南的篮球队的水平还是很高的。渭纺机的篮球队大部分由青岛技校内迁的学生组成,王琪楞,孙喜财,赵光远。山沛、褚静涛、张瑞林,罗福仁、小朱等。那时渭南驻军的篮球水平也是很高的,临潼的四十七军的球队就经常光顾县里体育场的篮球场。那观看比赛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喊好声,鼓掌声,此起披伏。
解放军的工宣队的战士是三支两军下派到各个企业的,解放军的红领章与解放帽的帽徽,是冉认知解放军的第一印象。
忽然有一天,说我们又可以上学了,叫复课闹革命。但是,六年级的课程只学了半拉子,那就直接进入中学吧。大串联的号角响着,北京天安门已经第八次接见红卫兵了,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杜桥中学的,冉也想去北京,但是学校不知咋地没有允许。再说,那年代到达北京不是现在,两千多公里的路,能到达天安门的学生那是很幸运的。到底是中学了,开始学俄语,记得最清楚的是学缴枪不杀这个单词,该是当时中苏边境紧张正值珍宝岛事件爆发的那年。
渭南县城有两个中学,除了杜桥中学,再就是渭南大街过了小桥的北面是瑞泉中学。那时候的瑞泉似乎是现在类似重点中学那样的口碑。但是,人们没有像现在那样打破头一样地疯抢进入重点。冉感觉还是杜桥中学更好,每天出了家门穿过贠张村家家户户的农家院,沿着麦地与玉米地地瓜地水渠边的羊肠小道,翻过陇海线的铁路就是杜桥中学。农村中的中学,农家院的环境,更适合西北高原这样的地方的人文景观,接着地气,融合着乡村的气息,冉感觉这样的学校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