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主任治疗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验案(2)

发布时间:2024-12-04 08:38  浏览量:6

■/沙爱华

​刘某,女,5岁,留守儿童,近两年来,经常有双下肢交叉摩擦阴部,几乎每日睡前发作,双目凝视,面色潮红,呼吸粗大,四肢汗出。伴外阴瘙痒,有黄色分泌物,有异味,平素脾气急躁易怒,口渴,嗜食肥甘厚腻煎炸之品,溲黄便干。舌偏红尖赤,苔黄微腻,脉滑数。从湿热相火论治:

内服方:知母6g,黄柏6g,苍术10g,牛膝10g,苡仁10g,生地10g,山萸肉10g,山药10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5g,郁金6g,石菖蒲6g。

外洗方:夏枯草15克,龙胆草15克,苦参10克,黄柏15克,蛇床子10克,紫草15克,紫地丁15g,蒲公英15g,地肤子10g,银花15g。煎水坐浴。每晚15分钟。

一周后,湿热之象好转,症状明显减轻。

江苏省名中医朱杰主任指出,“情志”一词最早出现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五脏六腑,共为十一,禀赋不同,情志亦异,必资胆气,庶得各成其用,故皆取决于胆也。”这里的“情志”是在描述五脏的神志活动,指五脏的神志活动取决于胆。之后“情”与“志”一直分开使用。到明代,“情”“志”合为一词。明代张介宾在《类经》中设“情志九气”一篇。在现代,“情志”和“情感”一词的含义基本相同,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情绪反应,是人正常生理活动的一部分。适度的情志活动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而过多或过少的情志活动都会引起疾病,也就是“情志致病”,导致情志病或心身疾病。中医所谓情志病与现代医学所谓的心身疾病的概念互相交叉。情志病强调以情志症状为主,表现为精神、心理的异常。心身疾病强调心理疾病的“躯体化”,如“梅核气”“奔豚”“脏躁”等。病机为气机升降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失常等。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情志病是七情内伤诱发的情志活动,包括肝风、脏躁、癫狂、郁症、百合病等。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情志致病往往被忽视,《温病条辨·解儿难》认为小儿病因“较之成人,无七情六欲之伤,外不过六淫,内不过饮食胎毒而已。”汪廷珍(字玉粲,号瑟庵)按语:“小儿但无色欲耳,喜怒悲恐,按之成人更专且笃。”究竟怎样呢?朱主任认为,儿童不仅更专且笃,而且,更广且难。朱主任治疗了很多儿童情志病,其中不乏疑难病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