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作品选登:儿歌创作怎么了?

发布时间:2024-12-17 10:21  浏览量:2

□王旭东

不知你发现了没有,在各大音乐平台检索儿歌,出现的几乎都是二三十年前甚至四五十年前创作的歌曲,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拔萝卜》《春天在哪里》等,而流行在儿童中的,除了这些“老歌”,就是《万疆》《孤勇者》《卡路里》等写给成人世界的歌曲,很少有新儿歌的影子。

儿歌创作到底怎么了?

2022年,一首《孤勇者》成为儿童朋友圈中口口相传的“战歌”,走进孩子们中间只需抛出一句“爱你孤身走暗巷”,他们便会接唱“爱你不跪的模样”,与你对上“暗号”。

儿歌作品的青黄不接,让一些成人网络流行歌曲“趁机”在儿童群体中爆火。

估计业内早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一些地方开始想办法推进儿歌创作。例如江苏,其推出的“童声里的中国”儿歌创作系列品牌活动已有10年,先后收到了全国超过5万件童谣、儿歌作品。遗憾的是,能传唱下来的寥寥无几。

儿歌创作难出精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费力不讨好。业内有个现实情况是,儿歌创作长期无利可图。网络歌曲流量高、变现快,音乐创作人如果为歌手创作一首流行歌曲,往往能拿到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报酬,而创作一首儿歌的报酬却不足千元,可创作一首儿歌的难度却并不比创作流行歌曲小。创作收入的巨额差距导致很多音乐人不愿涉足儿歌领域,儿歌创作出现断层现象。

缺乏儿童视角。有些创作者过于强化儿歌的功能化表达,喜欢以自我审美为基准,写儿歌居高临下,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缺少童心、童真、童趣,自然也就无法与儿童产生共鸣。比如,曾有一首儿歌的歌词是:“你教的每一句话,都是打开我的一扇窗。”这种歌词显然是大人写着自我感动、孩子看着莫名其妙的东西。类似的儿歌即使创作再多,也难真正唱进儿童心里。

口水歌的挤压。能传唱下来的精品儿歌越来越少也和整个社会的传播环境有关系。海量化信息和高速化传播反而弱化了信息筛选功能,进一步挤压了儿歌的生存空间。比如《小苹果》《学猫叫》《海草舞》等口水歌大火,网上网下、街头巷尾都在传播,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下很快就会唱了,反倒是儿歌并无这种传播优势。

总而言之,创作热情不高、精品少、传不开让儿歌创作陷入“萎缩”的怪圈,导致新儿歌逐渐“失声”。

儿歌传递的价值观和思想会伴随孩子一生。过早地接触非正能量的歌曲,可能会将孩子的思想带偏,甚至引向歪路。所以,儿歌创作从来不是小事。

那么,好的儿歌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呢?从经典作品中可以寻到答案。

首先,易于传唱和记忆。简单易记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是捕获儿童兴趣的关键,也是适应儿童认知水平的最佳选择。经典儿歌《两只老虎》中,“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句,节奏明快、旋律简洁、歌词简短,就特别有助于传唱。当下的许多口水歌,之所以能在儿童中流行,也是因为其重复、简单、易记的创作倾向和特点。

其次,贴近儿童生活。真正好的儿歌一定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的,创作者要了解孩子、有儿童情怀。儿童的世界充满了未知与想象,多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更易让儿童接受,例如《小星星》中的“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运用比喻手法,将星星比喻成千万的小眼睛,能够激发儿童对宇宙的好奇心。儿歌也可以有具体的功能性,比如告诉孩子应该怎么遵守交通规则、怎么讲文明懂礼貌等,但不能过于说教,这方面《小兔子乖乖》表达得就挺好:“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以活泼生动的场景讲述安全常识。

最后,有意思。一些新儿歌没有流传开来,并不全是因为不好听,而在于和当代文化、传统文化发生断裂。简单、易记、贴近儿童生活是儿歌创作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有意思、有意义,能承载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儿歌总要经得住咂摸才有获得儿童喜爱乃至“永流传”的可能。在这方面,《古诗童韵》是个良好的尝试,其从中小学课本中选出32首适合谱曲的古诗词,每首单独成曲,旋律轻快上口,很适合少年儿童学习传唱。

前面说过,受当前传播环境影响,即使是好儿歌也可能走不出“深巷”。从创作角度来说,仅靠市场之手调节,也很难让儿歌脱颖而出。所以,让儿童唱起属于自己的歌,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给儿歌发展更多支持。在政策上予以一定支持和鼓励,吸引更多创作者投身儿歌市场。例如,从制度上入手,编制儿歌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儿歌发展提供基本遵循。又如,开展儿歌征集活动,出台奖励细则,为创作者提供宣发渠道和优质稿酬,将优秀儿歌编入教材。与此同时,加强音乐版权保护。总之,要以“有形之手”调控激活创作“一池春水”,为繁荣儿歌市场保驾护航。

强化儿歌创作人才培养。鼓励高等音乐院校开设儿歌创作专业和相关课程,为儿歌创作培养专门人才。鼓励高校与幼儿园、小学等开展合作,建立人才培养联动机制,让相关专业的学生走进孩子们的课堂,在实践中了解儿童和教学实际需求,让儿歌创作者走入高校,在学习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高质量儿歌创作人才。

发挥学校和儿歌平台作用。孩子们唱什么歌,学校有很大的发言权,学校和老师应把好儿歌学习、传唱的“准确关”“质量关”“价值导向关”,为孩子们选出精品儿歌,杜绝“毒歌词”“毒音乐”进校园。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启发式、设问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儿童理解歌词概念、感受旋律之美,帮助孩子们在“玩、唱、说”中培养想象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儿歌的最大价值。

此外,要加强对儿歌平台的监管,让那些本不该属于儿歌的歌曲、本不该唱给儿童听的歌曲、本不该演给儿童看的音乐类视频远离儿歌平台,给孩子提供一方充满童真童趣的音乐空间。

“让孩子有儿歌可唱”应当成为一种共识,期待今后能够出现大量贴合新时代的儿歌佳作,滋养孩子们的童年。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