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芳华】余颖:情智共生,助力成长
发布时间:2024-12-19 13:51 浏览量:2
三十多年来
余颖以“为儿童研究儿童”
和“童心母爱”为底色
传承“爱的教育”
深耕“爱的课堂”
不断探索以生命成长
为基点的教育本质
生发、阐释并践行
对儿童、对教育和爱的理解
摸索教学新方向
今年是余颖从事教育行业
第三十六个年头
回想自己走过的路
她说
“一个教师该经历的蜕变历程
我基本上都经历过
我相信一个人所有的
经历都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1989年中师毕业
余颖回到母校南通师范 第二附属小学
(以下简称“通师二附”)
熟悉的环境
却让这位新手教师只想逃
面对个头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学生
17岁的她还常脸红
天生不服输的个性
敦促她暗自激励
入职第二年
通师二附成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
为每个年轻人安排了一位师傅
特级教师李吉林担任总导师
在李吉林的带领下
余颖不断向前
为一个项目或比赛
经常熬到凌晨一两点
1997年
余颖工作调动到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与年逾八旬的特级教师 斯霞同在一校
耳濡目染下
“斯奶奶”对教育事业的 热忱
让她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念
1999年
余颖获得全国第四届小学数学
优质课观摩评比一等奖
十年磨一剑
她却很惶惑
有初为人母的深深牵挂
还有重返课堂的生疏之感
那时新课改刚刚展开
传统教学如何转型?
回忆起当时的自己
她说
“以前是周围的人推着走
环境逼着走
如今要自己寻找方向。”
她申请带一个“大循环班”
(从一年级带至六年级)
每天用录音、用纸笔
记录课堂教学
课后一遍遍回听
寻找对话策略
探求建立对话场域的路径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和用数学语言表达
以爱为引领
南师大附小校园里 有一块石碑
上面有一个大大的 鲜红的“爱”字
是斯霞老师书写的 “爱”
不仅刻在石碑
更深深镌刻进一代代师生心田
在日积月累的写作和阅读中
余颖梳理和确立自己的 儿童观和教学观
同时 展开对“爱的教育”的践行
在担任学科老师的同时
余颖开始慢慢接触管理
2015年
余颖担任南师大附小校长
也担负起学校在新时代 落实
“童心母爱”育人追求的职责
一方面
赓续南师大附小“实验”
和“研究”的办学基因
另一方面
基于小研究、小伙伴和小游戏
“三小”教学改革形塑的良好生态
余颖开启
“着迷于成长的学校行动”
以“召唤生长”
为特质深化“爱的课堂”
研究三级课程实施效度
考查真实学情
引领教学品质
和 课程内容变革与提升
2018年
南师大附小
低年级全面放弃纸笔测试
以“乐评嘉年华”为名
系统构建
“为了儿童的当下和未来” 评价体系
以各学科课程年段目标为标准
打破学科壁垒
创设主题活动
学生们在表演、朗诵
操作、游戏中“玩中考、乐中评”
综合考量语言理解与表达
数理逻辑与分析
身体运动与协调
创意想象与表达
合作交流与协同等发展状况
传承爱的教育
2022年
余颖履新 北京东路小学
(以下简称“北小”)
党总支书记、校长
对于这样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
处于江苏省基础教育
改革前列的学校
余颖始终抱持尊重和谦逊的态度
在充分了解学校文化之后
她提出
“在团队共进中成己达人” 的发展思路
弘扬 “心心相印,情智共生”办学理念
当下, 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
都十分需要更加优质的教育
学业指标不再是评价学生
成长成才的唯一指标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后天改善
作为学校而言
如何营造有利于孩子
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
如何真正做到
照顾到每一个人的发展
是我们必须反复询问自己的问题。”
余颖说
经过全校教师讨论
余颖将北小未来三年 的研究目标和方向
概括为“创学生态建设”
让学生们创造性学习
余颖说
“现在国家提出 ‘新质生产力’
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主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北小将不断加大
培养 创新人才的力度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
具有创新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的未来建设者。”
在教育人生的前两个时空
余颖给自己打下了两种底色
斯霞的“童心母爱”
李吉林的“为儿童研究儿童”
她将两种底色
积淀并演绎为教育精神与品格
2024年
余颖获得 “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她说
“这个称号对我来说
既是荣誉 也是鞭策
未来
我会继续在基础教育行业发挥作用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
学校贡献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