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六七十年代的青少是怎样学习吗?
发布时间:2024-12-23 16:13 浏览量:3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正处于我国生育高峰,家家户户都有3、5个孩子,6、7个的也有。所以,适龄上学儿童比较多。大一点的村子,要有两三所小学。每个班一般会有3、40个学生。一个学校,算下来,大约要有2、3百名学生吧。60年代小学课本,只有语文、算术两种,5 年级开始有自然课。那会而乡村老师是全科的,一个班一个老师。语文、算术,音、体、美、全由一个老师任教。偏远地区还设有“复式班”。复式班就是1至4年级都在一个班上课,由一位老师教学。那时候,有教室就算有学校了,主要是庙和原来地主家的房子,也有茅草屋。学习用的课桌、凳,简陋不说,而且非常紧张。有的还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的。我上学就是复式班,对1至4年级的课文比较了解。基本内容至今记忆犹新。开篇是“大、小、多、少”,“上下来去”。课文有:“ 爷爷七岁去讨饭, 爸爸七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七岁了, 公社送我把学上。”可以说,那时候的教材图文并茂,新颖活泼,绝对没有有侮辱、歧视、暴力和淫秽等不良内容存在。就是拿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也完全经得起检验和审核。作业有作文、习字。习字要求用毛笔书写。这些都是在学校内完成的。回家后,没有什么兴趣班,补习班,辅导班,也没有辅助教材、练习册、活动册、参考书,只是有早读自习。学生们早早地就会跑到学校,自觉上早自习,朗读或背诵课文,直到上课时间到。我非常敬佩当年的小学老师,他们非常敬业。老师对学生的作文,逐篇进行认真阅改。不仅改错别字、病句,每篇作文还要写上几十,或是上百字的评语。写得好的,好在什么地方,差,差在哪里,用词、段落,或者不当地方都一一给你说明白。认真负责,任劳任怨。那个年代的数学还不叫数学,叫算术。只不过是加、减、乘、除,以及混合运算,分数和百分数。除此外,还学珠算。什么是珠算,今日的同学可能不知道。1972年尼克松访华不认识算盘,好奇地请教翻译,翻译告诉他,这是“计算器”。还别说,如果就加减法而言,珠算比计算机还要快,这是真的。那个时侯,几乎每人都能打一手好算盘,写一手好毛笔字,一定会让众人羡慕的。同学们也知道上学不易,学习非常的勤奋,学习目的比较明确。虽说那个年代没有手机、点读机、动画片、有声绘本、小游戏、抖音视频之类的东西。但课外活动和教材内容还比较丰富,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在哪个阶段,所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内容,为走向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966年,学校处于“文革”停课闹革命期间,教学秩序被打乱,没有正规课本,正规教学。写大字报,批斗老师,批判师道尊严,批反动学术权威。学不到文化知识。不过,有一样很特别,那就是背诵毛主席话录,人人就能背诵几篇,最起码都会背诵“老三篇”。也就是毛主席著作里的《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还有会唱《白毛女》、《沙家浜》、《红灯记》和《智取威武山》这些“样板戏”。1966年下半年,学校处于半停课状态,5、6年级开始跟着初中生和成年人,到北京、上海进行革命大串连。后来中、小学基本上都不上正常课了。“文革”后期学制和学校的设置进行了改革,实行“522制”。所谓“522”制,就是小学改为5年制,初中2年、高中各2年。起码缩短了3年学制。当年的高小毕业生,可以在小学1至4年级担任当教师,大小、队,信用社当会计,进单位当秘书。而且实用操作能力还比较强,工作认真。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总知识面比现在小学毕业的要窄,沒有那么宽泛。这里面有诸多因素,如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等等。当年我们高中毕业的时候,赶上了“四个面向”。有招工的,有升学的,有参军的,还有务农的。许多人都能做个民办教师,当个会计,或者是到公社各个部门干点儿什么的,少有在家务农劳动的。那些多是地主、富农或是有什么政治问题家庭的子女。我是参军那波的。如果想要升学的,必须是由公社“保送”。直到1977年,教育才走向正轨,恢复了高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