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眼娃娃”抽动症女孩,营养微生态干预两个月摆脱频繁眨眼

发布时间:2024-12-24 15:08  浏览量:7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可延续至成年、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常见疾病。TD的起病年龄为2~21岁,以5~10岁最多见,10~12岁最严重。抽动表现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眨眼是多发性抽动症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抽动形式从简单到复杂,一天可出现抽动十几次至数百次,发作频繁。约半数TD患儿共患1种或多种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行为或强迫症、焦虑、抑郁、冲动及睡眠障碍等。共患病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严重影响患儿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给治疗和管理增添诸多困难。


01


案例展示

神经发育障碍的孩子在儿科和神经内科的门诊中都较为常见,在营养科是相对比较少见的。这并非因为此类患儿不存在营养方面的问题,而是大多数人并不知晓营养科竟然也能对这些疾病进行有效干预。至于营养微生态门诊,更是鲜为人知。其实,营养微生态医学在神经发育障碍的临床治疗经验和临床研究中均中有着令人瞩目的表现。


9岁的女孩佳佳,就是受益于营养微生态医学的抽动症患儿之一。2024年 9 月 16 号,佳佳的妈妈经朋友介绍带着孩子来到我们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肠道微生态门诊就诊。据佳佳妈妈介绍,孩子自6岁出现眼角抽动(不明显),起初家里人以为小孩眼角不适未予以重视。7岁后佳佳开始出现频繁眨眼、眼角抽动症状,具体表现为眼睛频繁眨眼抽动,严重时每秒钟可达 3 - 4 次,已严重影响生活及学习。就诊当地三甲医院儿科诊断“抽动障碍”和“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予硫必利等对症治疗。然而药物治疗1年了,佳佳的症状反反复复,频繁眨眼、眼角抽动的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期间辗转惠州几家医院,曾使用个别药物让佳佳的体重暴涨而不得不停药。



看着孩子像“电眼娃娃”一般被频繁的抽动症状困扰至无法正常学习,影响社交,妈妈心急如焚。为寻求进一步诊疗,佳佳的家长了解到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既往有治疗多动症抽动症的成功经验,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带着佳佳来营养科门诊就诊,没想到这一决定为孩子的康复带来了重大转机。


在详细了解了孩子的病情后,考虑到药物治疗没有改善且可能存在副作用,我建议她采用营养微生态治疗方案。在治疗的第一周,让孩子每日服用 2 次脆弱拟杆菌 BF839 + 鼠李糖乳杆菌 TT628微生态制剂(10g/袋,每次1袋),之后改为每日 1 次。同时,配合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和适量运动的综合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我通过微信随访个性化指导孩子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并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刚开始的几天,可能变化不是特别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情况逐渐开始好转。大约经过两个多月的干预治疗,效果变得非常显著。孩子的抽动障碍症状明显改善,近半分钟未出现明显的眼部抽动。妈妈看到孩子的变化,激动不已,对营养微生态的治疗方案充满了信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建议妈妈带孩子去儿科复诊。儿科医生看到孩子的症状好转后,决定将之前使用的硫必利药物开始减量从原来常规量吃一粒,现在减量为吃半粒。而且减量大概有 10 天了,症状没有出现反复或加重。


佳佳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和坚持是值得很多家长学习的。她没有因为之前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放弃,而是积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营养微生态干预的巨大潜力。希望这个案例能够给其他患有抽动症等儿童发育行为问题的家庭带来启示,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早日康复,健康快乐地成长。



02

专业分析

压力、惊吓、被提醒、疲劳、感染及使用电子设备、服用抗生素、抗组胺药等被认为会加重孩子的抽动症状,在任何抽动障碍的治疗中都应该尽量减少或避免。超过一半的家长有意识到抽动障碍的治疗要持续 6 到 12 个月。对于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法,大多数家长知道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但对其他疗法了解较少。[1]


在药物治疗中,有效率一般在70%左右[2]。无论是有无共患病的抽动症患者,硫必利都是首选的一线药物[1]。硫必利属于苯酰胺类药物,通过抑制DA受体功能亢进的效果,继而使异常运动行为及精神功能得到改善,但长期使用存在耐药性问题,还会导致嗜睡、头痛等不良反应增多,限制了其在小儿抽动症治疗中的应用[3]。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遗传、免疫、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药物治疗的主要目标通常是控制抽动症状,而一些儿童的目标症状可能是更突出的共病症状,如多动、冲动、强迫等[4]。免疫功能紊乱被提出作为抽动症及其相关神经精神障碍(如强迫症、自闭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病机制的一种可能性,包括多巴胺代谢异常、遗传易感性和外部触发因素,可能引发免疫系统失调,影响免疫耐受性和脑内炎症[5]。近年来,研究者发现肠道微生物组与抽动症的发展可能存在联系[6]。这一发现提示了肠脑轴在抽动症发展中的潜在作用。


案例中佳佳使用微生态制剂脆弱拟杆菌,通过独特两性离子多糖PSA通过浆泡样树突细胞MHCII通路实现免疫调节是实现改善其神经发育障碍的主要作用机制[7]。鼠李糖乳杆菌可以激活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增强5-羟色胺转运体(SERT)的表达,调节肠道中的5-羟色胺能系统,并增加海马和杏仁核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γ-氨基丁酸受体水平,通过脑肠轴干预神经系统疾病[8]。


除了补充益生菌外,用营养学的方法治疗肠道疾病也是其中一种对症且治本的方法。平衡膳食、补充营养素等能够帮助保护或修复肠道黏膜,恢复肠道屏障功能,让肠道形成一个内稳的状态[9]。


虽然目前营养微生态医学在神经发育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它具有广阔的前景。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医生和家长能够认识到营养微生态医学的价值,为神经发育障碍的孩子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选择。

案例来源: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少彬副主任医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