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被列入糖尿病重点人群,校园内将限售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2024-2030年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4-08-05 04:27  浏览量:15

作者:李青教授 天津大学泰达医院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儿童也成了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近日,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2024-2030年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把儿童列入糖尿病的重点人群,并且明确限制校园内销售含糖饮料,避免售卖高糖、高脂食品。

前些年,儿童的糖尿病很少见,而且就算发生也大多是1型糖尿病,我们常说的2型糖尿病到了中老年人才发生。现在有些事情全颠倒了,儿童肥胖者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

根据统计,我国儿童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从1995年的4.1/10万上升至 2010 年的 10.0/10 万,推测现在更高。其中10岁以上儿童占82.2%,男孩占57.9%。不同区域,儿童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有不同,西南地区最低,北部地区比如北京、哈尔滨、天津、沈阳等最高,患病率为15.64/10万。

什么原因导致儿童2型糖尿病明显增多?

肥胖和高糖、高热量饮食是主要危险因素。

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容易发生糖尿病,这已经众所周知,我今天主要说说饮料和饮食的问题。

长期摄入甜食、饮料、酒精、大量肉食等高糖、高热量饮食,都容易加重胰腺负担,诱发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

2010年11月发表在《糖尿病治疗》上的一篇文章表明,大量食用果糖易患糖尿病。每天喝1~2罐250ml含糖饮料的人,比不喝含糖饮料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会增加26%。

而且可乐、果汁中的糖都是单糖等“游离糖”,更容易引起糖尿病、和肥胖。

糖类饮料和酒精有些类似,少量饮用也许没什么危害,但这里东西会“上瘾”。只不过是“糖瘾”善于隐藏,不易被发现。甜味刺激会通过味蕾——脑干——大脑皮层,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分泌多巴胺,让人感到快乐。这种快感更容易让大脑形成依赖和惯性,就是所说甜食成瘾!成瘾后很难再控制剂量。甚至法国的一位科学家认为,甜食成瘾和可卡因成瘾有相似之处。

虽然糖和甜味剂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毒药”,但只要过量,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指南,更新了对糖摄入量限制的建议,强烈推荐将儿童和成年人的糖摄入量都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以预防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对幼儿禁糖的主要原因在于:

1.糖的消化吸收速度快,饱腹感低,孩子吃了之后饿得快,容易摄入过多热量;

2.残留在口腔的糖滋生大量口腔细菌,破坏口腔健康;

3.甜味能产生愉悦,但同样的甜度产生的愉悦会逐渐降低,就需要更高的甜度。孩子对于甜味越偏爱,就越不容易接受其他食物。

据统计,一瓶500毫升可乐的含糖量就高达53克,已经超过世卫组织要求的每天40~50克标准糖的摄入量。也就是说,一天喝一瓶可乐,糖的摄入量就超标了,如果再加上吃其他含糖的食物,一天的糖摄入量严重超出了人体的生理需要。

市面上销售的果汁并不是水果的榨汁,而是由人工糖勾兑而成,含糖量甚至高于可乐。

早在2016年,新加坡就开始向饮料“宣战”。2019年新加坡就宣布含糖饮料不得在电视、印刷品和网络上做广告宣传,当时禁止的含糖饮料包括可乐、果汁、酸奶饮料和速溶咖啡等,后来又增加了咖啡店现场泡制的饮料、鲜榨果汁以及奶茶等。

其实,早在2018年1月,我国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对糖尿病人的饮食建议就增加了一条:控制添加糖的摄入,不喝含糖饮料。

2019年6月美国ADA指南,也是建议尽可能喝水来代替含糖饮料。

饮料这东西,偶尔喝一点也没什么不可,但是,长期饮用甚至形成习惯肯定会出健康问题。

所以,我给新发布的糖尿病防治实施方案,限制或者禁止校园内销售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是非常正确的。

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也应该配合控制孩子的不健康饮食习惯。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