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组织——少先队、儿童团
发布时间:2024-08-15 01:58 浏览量:16
第三节 少先队、儿童团
一、少儿组织
民国20年(1931年)11月,在淮土成立少共宁化县委。民国21年1月,中央苏区共青团第一届代表大会后,禾口、淮阳、长宁(治平)、方田、曹坊、武层、横锁、下巫坊、城郊、南城堡等区先后建立区队部。2月,成立少共宁化中心县委,中沙、安乐、丁坑口、店上、安远、营上、水茜、武昌及宁化城郊等区也相继建立区队部。民国22年8~9月份突击发展队员,全县共发展队员1841名。民国23年有队员1万多名。宁化县儿童团工作树为省的模范。禾口、淮阳两区儿童团组织发展到100多个。民国23年冬,红军北上,少儿组织与活动中断。
1950年5月,团县委设立少儿工作部,在中、小学及地方组建少年儿童队。1954年6月,全县共有10所学校建立少先队,队员870名,聘请辅导员33人,校外适龄儿童也建立少先队,截止1966年,全县建少先队197个,队员12130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组织为“红小兵”所代替。
1978年,少先队组织重新恢复并得到发展。1981年9月,团中央发出“把全体少年儿童组织起来”的号召,要求在年底前实现全童入队,10月13日实小、东风、红旗、附小等小学适龄儿童全部入队。12月底,全县42416名适龄儿童戴上红领巾,1987年底,有少先队大队184个,中队1212个,队员37809名。
为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培养,1981年举办6次培训班,26名总辅导员前往漳州、厦门等地参观学习。截止1987年底,已拥有具备一定水平的辅导员1443人。
二、少儿活动
苏区时期(民国20~23年)少共宁化县委组织创办列宁小学,动员儿童入学读书,配合红军和地方政权站岗、放哨、查路条,开展文艺宣传和体育活动。曹坊乡组织100多名儿童团员站岗、放哨、送信,防止“刀团匪”捣乱破坏,还为红军家属砍柴等。民国22年,城市童工部成立儿童训练班和儿童俱乐部,全县开办列宁小学100多所。民国23年冬少儿活动中断。
宁化解放初期,各校少先队主要开展各项与学习有关的活动:结合地理课开展“参观北京城”活动,结合算术课开展当“未来测量员”活动,结合语文课开展“参观广播电台”“参观电影院”“参观错别字医院”,以及“访问首长”“老师为谁辛苦”等活动。此后,少先队活动大多围绕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树立劳动观念展开。50年代后期,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少先队活动有所偏激,各地普遍建立“少年农场”,组织少年卫生督导队、扫盲队、识字岗,还开办“少年炼铁厂”,如此过多的社会活动,影响了学生正常学习。60年代初,“左”的做法有所纠正,各校少先队队部建立体育队、歌咏队、宣传队,并开辟试验园地、图书室、阅览室等活动场所,开展适宜少年成长的有益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少先队活动注入新的内容,采用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多种形式,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举行升国旗、红领巾读书会、主题队会、暑期夏令营等活动。1980年,各地少先队组织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继传统”和“一帮一、一对红”活动,成立学雷锋小组789个。1981年开展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1982年3月,以消除“脏、乱、差”为突破口,从校园向社会发展,全县建立245个红领巾文明礼貌劝导队和治安监督队;有1000多个学雷锋送温暖小组,为鳏寡病残人、五保户做好事。同时开展“种草种树又种花,爱校爱班胜爱家”活动,全县建红领巾花圃100多个和红领巾街、巷、弄25条,基本做到少先队文明礼貌活动经常化、制度化。1983年各级少先队组织积极开展“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1984申3月,城区6所中、小学的少先队员开展“慰问十大窗口服务员、营业员”活动。在1981年和1984年暑期夏令营活动中,有400多名优秀少先队员前往瑞金和长汀参观革命胜地。1985年开展“学雷锋、建功碑”“每人创造一分钱,献给少年英雄纪念碑”活动,全县有4万多名少年儿童参加收集废品,摆小书摊、捞小石、砂石等义务劳动。在全国万名儿童参加的“创造杯”活动中,城关中心小学和泉上中心小学各获1个奖杯。1986年,全县少先队员组织参加县举办的“小火炬竞赛夺杯”综合竞赛和省“小队在行动”为主题的创造性活动,荣获最佳杯奖1个、优胜杯8个,有104名少先队员获活动奖章。
1983年11月,县青少年宫落成。宫内设有科技、图书、游艺、艺术四大馆,下设四厅十二活动室、六个工作室,附有气象测报站、科学艺术幼儿园等,室外有旱冰场、喷泉、塑像、红领巾花园、儿童小乐园等各种文体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