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干预康复服务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4-08-27 23:59  浏览量:14

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影响儿童社交、沟通和行为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三岁前显现。这些儿童患者可能在建立人际关系、语言表达和日常适应方面遇到挑战,同时可能表现出对特定事物的强烈兴趣和对变化的敏感性。

孤独症的诊断依赖于专业团队的综合评估,目前虽无治愈方法,但通过行为疗法、语言和社交技能训练等早期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对孤独症儿童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科学研究也在不断推进,旨在为这些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多帮助。

南京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张淮以《人工智能在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干预康复服务中的应用》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以下为演讲整理内容。

在张淮院长看来,人工智能在儿童孤独症筛查、诊断、干预康复服务中的应用是一个结合了医学和工程学的创新尝试,因为它汇集了临床医生、康复专家、人工智能算法开发者以及硬件软件设计师等多方力量,为儿童孤独症患者带来了新希望。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希望能够在医疗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促进儿童孤独症的筛查、诊断和康复服务。

据官方统计,孤独症在中国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七,但实际数字可能更高。由于家长和社会对孤独症的认识不足,导致确诊率相对较低。张院长认为,孤独症的特征表现多样,有些容易量化,有些则需要定性分析。当下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特征转化为可程序化、规范化的检测和判断标准。

在筛查方面,张院长表示:“我一直强调是医疗+人工智能,而不是人工智能+医疗。” 他倡导医疗先行,人工智能技术随后辅助。这意味着临床医生需要首先提出需求和规范,然后由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这些规范的指导下开发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在这一框架下,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完全遵循规范,希望尽量做到儿童孤独症的早发现、早诊断。

在孤独症的诊断过程中,量表是诊断标准之一,它易于量化和程序化,使得诊断过程相对直接。然而,并非所有诊断手段都如此简单,特别是在儿童孤独症的诊断中,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忽视或不响应等行为特征难以量化。要确定患儿不看不听的具体程度,以及这种行为是由于缺乏兴趣还是其他因素如视力问题所致,这不仅对临床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样也给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了难题。

目前,已有的技术如人体行为姿态感知和数据分析,在孤独症的筛查和诊断中显示出了潜力。尽管临床医生能够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快速判断,但在病情发展或治疗过程中,更需要定量化的数据来辅助决策。张院长与团队希望利用这些技术,在不同的环境——无论是医院、康复中心还是家庭——都能进行准确的评估,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致力于提供孤独症评估解决方案

目前,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专注于开发用于孤独症评估的软硬件解决方案,这些设备和方法已在受控环境如实验室和康复中心中开启了测试。国际上已有公司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并获得FDA认证,而国内尚未有针对自闭症和抑郁症的三类医疗器械认证。在干预与康复方面,研究院的现有成果可谓是传统医疗方法与现代机器学习技术的完美结合。

张院长介绍,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现在已经与方元儿童康复中心以及北京新锋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将医生的诊断与康复实践相结合。开发的产品之一允许孤独症儿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互动,如绘制与老师对话的场景。产品特点包括高度定制化和实时性,能够根据儿童的不同阶段和场景提供个性化体验。这种交互性和实时反馈对儿童的反应和治疗方案具有动态调整作用。

此外,相应AI产品,如玲珑/方元教学软件,已经在一线进行了实践应用,改进了现有的教材和教具。它们主要基于AI技术,如文生图和图生文,用以辅助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隐私保护和本地化部署,以确保儿童的隐私安全。

目前,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已收到许多正面的反馈,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泛化能力,能够适应1至6岁儿童的不同成长发育阶段,并在老师和医疗诊断的指导下取得良好效果。除此之外,团队还在探索数字与物理世界的交互,例如通过AI解决方案提高效率,减轻父母的压力。在医疗应用中,可靠性和可解释性至关重要。张院长表示,正在考虑将视觉、声音和各种生理指标结合起来,以解决可解释性和安全性问题,同样,还希望研发陪伴机器人并提供看护服务,进一步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张淮院长在演讲最后分享道:“我们为患者儿童创造了‘星星儿’世界,这些成果深受患儿喜爱,让我们感到非常有成就感。非常希望与更多企业合作,共同为患者服务,并将我们的技术应用于实际中。”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