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教材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研暨阅读课堂示范交流会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4-09-26 22:12  浏览量:1

近日,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系列活动之一——“新课标、新教材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研暨阅读课堂示范交流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举办。活动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承办。集团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周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王华致辞,乔叶、陈晖、王立军、纳杨、何杰、安武林、葛竞、杨雅莲等学者、评论家,郑国民、李煜晖、吴欣歆等教育专家,以及《山月当归》作者张国龙出席。来自全国各地一线教育工作者近500人参加。

《山月当归》作者张国龙

活动中,与会嘉宾、学者围绕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新书《山月当归》一书,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内容以及阅读公开课、主题分享等形式,分享阅读与教育的心得,探讨整本书阅读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周浩表示,张国龙新作《山月当归》既为小读者们提供了一份充满勇气与希望的精神食粮,也让成人读者感受到了乡村孩子在逆境中顽强生长的力量。集团将积极推进文学阅读进课堂,帮助更多青少年读者们通过阅读感受时代脉搏。

周云磊强调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中国文学教育领域起到的作用及肩负的重任,肯定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的多样性,希冀各方在本次活动中充分交流。

王华重点讨论了青少年阅读的重要性,并期待在这次活动中,通过与会者的深刻交流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书写新时代乡村少年成长奋斗故事

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强调“厚重阅读”和“经典阅读”等有质量的、完整性的阅读,认为《山月当归》等张国龙一系列乡村主题的儿童文学能帮助读者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人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将《山月当归》视为张国龙“成熟创作路线”的里程碑,他称赞小说中塑造的少年群像平凡而坚韧。同时,小说通过小人物的小故事折射出大时代的气象,体现了深厚的时代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晖总结了《山月当归》的三大写作特点:田野研究与行动的知行合一、深厚的乡村情怀以及朴实的写作风格。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纳杨高度评价《山月当归》的结构设计、语言运用和思辨性。她认为,张国龙作家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使得他的作品充满理性色彩和逻辑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何杰进一步强调了《山月当归》的教育价值。他认为,作品通过对不同生活的理解、情感的教育和启迪,对语文教育非常有价值。

作家、文学评论家安武林则表示,《山月当归》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反映了时代的琴音,赋予读者重新审视和理解乡村生活的视角。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葛竞通过“作家为什么创作,作品表达了什么以及读者为什么阅读”三个问题分享了她的阅读思考,认为这部作品展现了真挚的感情、坚韧的决心以及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读周刊主编杨雅莲赞扬《山月当归》的文学水准和人物塑造。她指出,书中的人物尽管面临困境,但仍对生活和未来充满热爱和热望,这种精神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探讨整本书阅读新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郑国民认为阅读能力来源于阅读量,课外整本书阅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的有效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中小学(中职)语文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吴欣歆分享了整本书阅读当中的跨学科学习,她认为整本书阅读既是工具,也是目的,可以利用整本书阅读去了解跨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跨学科的历史、数学、中医、传统文化去促进整本书阅读的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小学(含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煜晖分享了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定位与读法探索,比较分析了文选型教材和整本书阅读的特点。

活动当天,三帆中学教师张琳为学生上了一节《瓦屋山桑》阅读示范课。

西城教育研修学院中教研副主任吴东在评课时表示:“老师的引领和解读让同学们不仅有感情、有感悟,而且由关注个人到关注群体,由小说的虚拟世界而关注现实生活,达到了阅读的真正目的。”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刘卫弘表示,2024年新课改后整本书阅读成为重中之重。张国龙作品为深度解读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新的文本案例,并呼吁社会各界更加重视青少年阅读,希望更多人参与到阅读推广的行列中来。

转自:北京出版集团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