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孩子受凉发烧后频繁眨眼、吸鼻子、清嗓耸肩,中医一方
发布时间:2024-10-30 10:04 浏览量:9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常见于2-12岁的孩子,尤其是学龄期的儿童,男孩发病率更高。有些孩子的症状能自行缓解,但有些可能持续到成年,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近些年,这类抽动症的发病率在逐渐上升,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这个问题,需要格外重视,及时干预。
抽动症是什么?
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精神神经障碍,又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它的主要表现是在头面部、四肢和躯干部位出现不自主的抽动,或者突然发出怪声甚至说出脏话。除了这些抽动症状,孩子还可能有一些行为问题,比如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情绪波动大等。
具体的抽动症状包括点头、摇头、皱眉、眨眼、揉眼、眼皮抽搐、耸鼻子、咧嘴、仰头、扭肩膀、踢腿、腹部抽动等,不受控制的表现让孩子和家长都很困扰。
抽动症在中医看来如何?
中医认为,这种症状往往始于脾,进而影响到肝,最终导致心、肾、肺的功能失调。而孩子时期本就有“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实、肾常虚”的特点,所以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也要从这里着手,治疗的方向应以滋补肾脏、健脾益气、平肝熄风、清心降火、安神镇静、调和脏腑为主。
在中医看来,抽动症属于“肝风”或“慢惊风”的范畴,其根本原因在于先天体质不足,或者受到外邪、情绪影响,导致脏腑失调。常见的症型包括心肝火旺、脾虚肝亢、脾肾不足等。
今天我们重点讲一下“脾虚肝亢”这个类型。
脾虚肝亢型抽动症的典型症状包括努嘴、张口、全身肌肉抽动、喉咙有痰、发出怪声,经久不愈,性格急躁、脾气大,伴有腹部抽动,注意力难集中、不易静坐,记忆力差、失眠,体型多为瘦弱或虚胖,面色偏黄,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舌苔白或腻,脉象细弦。
那么临床上针对这种证型的抽动症患儿,应该如何治疗呢?
《脾虚肝亢型抽动症,门诊医案》
门诊接诊了一位12岁男孩,主诉是频繁眨眼、吸鼻子、清嗓子和耸肩,症状已持续4个多月。
据了解,孩子因受凉发烧去医院治疗,做了药物灌肠、输液和中药贴敷(具体不详),退烧后带着止咳药出院。
出院第二天,妈妈发现孩子开始频繁眨眼、吸鼻,但没有在意,继续服药治疗咳嗽。
到了第四天,孩子又出现了耸肩的症状,随即去医院被诊断为小儿抽动症,开始服药治疗,期间症状时好时坏,感冒发烧时症状会加重。经朋友推荐,来门诊求诊。
刻诊: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和耸肩。食欲不错,睡眠一般,喜欢趴着睡和蹬被子,把手脚露在外面。大便偏干,2-3天一次,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舌尖有红色小刺,舌苔薄黄,脉象弦细而数。
苍术
结果如何呢?
复诊:家长反馈说,孩子眨眼、吸鼻子、清嗓子的频率减少,耸肩的症状也有所好转。但仍会有间歇性发作,特别是在情绪波动或感冒时会加重。我见孩子精神状态不错,面色比之前红润,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弦细。鉴于症状有所减轻,且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我稍微调整了部分药物的剂量,继续巩固疗效。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孩子现已康复。
中医讲“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各主不同的精神活动,任何一脏的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给予安慰和鼓励,尽量避免责备、批评和施加压力;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变化,关注情绪波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保持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让五脏调和,自然健康成长!
另外,有些中医认为孩子的多动症可能与左右大脑发育不协调有关。一侧大脑发育过快,而另一侧大脑受阻滞、跟不上,就容易导致抽动症的表现。不同的阻滞位置可能导致鼻、眼、耳、口、手、脚等部位的抽动。
通过活血化瘀、通经络的方式改善发育缓慢一侧的供血,往往可以有效缓解抽动症状。
家长们明白了吗?